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的议论文(摆脱伪读书的陷阱)
“你家孩子爱阅读吗?”“寒假要阅读的书,你为孩子准备好了吗?”
寒假将至,相信很多老师和家长也像我一样,正在摩拳擦掌,希望能通过整片时间的阅读,有效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
毕竟假期时间充足,正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的好时机。
但作为有20年教龄的语文老师,我却经常见到一些孩子,读书数量不少,但不管是作文能力还是阅读理解能力,都提高得非常慢,付出与收获严重不成正比。
我称之为“伪阅读”。
“伪阅读”,看似在读书,但却对孩子的能力提高关系不大,只能称之为“花架子”。
主要表现在以下这3个方面,一起来看看吧!
1 把阅读当成了“悦读”
读了很多书,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原因也在于“悦读”占用了太多的时间。
就如,我就经常听到这样的质疑:
“《儒林外史》《镜花缘》,这竟然是初中学生的阅读书目,还有《西游记》《水浒传》这些超长小说,孩子们能读懂吗?”
“现在课本上推荐的阅读书目也太难懂了!专家根本就没有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
于是,一听说要阅读《朝花夕拾》《西游记》等经典名著,就望而生畏,觉得自孩子根本就看不懂,于是就去找一些简装本。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著名的自媒体作家Spenser曾说:“一个人的表达习惯和风格,跟摄入内容有很大得关系。”
简单来说,你读什么样的书,就会在你的阅读和写作中表现出来,也会拥有与之相匹配的性格和能力。
例如,很多孩子小学三四年级看《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米小圈日记》等浅显的童话,到了初中,还是只喜欢这些情节有趣的书,或只读书中的情节,从未思索过文章的写作技巧,蕴含的道理等。
这些孩子的作文就难免显得简单,性格也较为单纯。
且如果孩子一直读的都是童话,或者很浅白的读物,那他相应地就失去了思考的习惯。
所以,切不可把阅读只当成“悦读”,只抱着休闲、娱乐的态度,逐字逐句地“看过”,却没有真的“看见”什么,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看个热闹”,看书只看大概,看完就完了。
“跳一跳,摘个桃”,目标只有比现有水平高,才有实现的必要,种子想要破土而出就要勇于顶破制约自己的外壳和泥土。
没有一种能力的提高不需经过黑暗中的摸索。
把阅读当挑战,在“悦读”的同时,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巧,阅读一些稍微超出现有能力的名著,你会发现,孩子的阅读能力正在这艰难地阅读中慢慢增长。
2 不愿“输出”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读书?
为什么孩子明明书读得不少,却读得多忘得也多,读来读去没有什么效果,收获不大?
原因都在于缺乏“输出”。
养成习惯的关键是要提供有效的反馈,画思维导图、跟别人复述、写篇读后感……这些“输出”就是阅读最有效的“反馈”。
发在朋友圈,或者是QQ空间、简书、头条等,你会发现,孩子对书中内容印象深了,在或熟悉或陌生人的点赞和评论中,孩子的阅读兴趣也更浓了。
也许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太过“功利”,但真正有效率,并能让人坚持下去的事情,很多时候往往都是带有一点“功利心”的。
因为想着要和别人分享,我们会有意识地思考,这本书好在哪里?书中哪些观点对我有启发?这些写作方法如何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Spenser老师说:“当你带着一连串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输出,书中内容才能跟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融合,变成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3 没有记录或做笔记的习惯
读了很多书却写不好作文,往往是因为缺乏记录,或者没有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毕竟天赋只能一时,平时多积累素材,记录下想法清单,写作时才能素材不断,文思泉涌。
著名作家钱钟书被称为“移动图书馆”,他博闻强记、出口成章,原因之一就在他读书必做笔记,每次做笔记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读书的时间,几麻袋的笔记也成就了《围城》《管锥编》等优秀作品的问世。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多读书人的座右铭。
在阅读中,遇到好的句子,或者打动你的段落,赶快记下来,或者先标注,读完一章之后记录;遇到有启发的地方,也赶快把自己灵机一动的想法记录下来……这些都将成为宝贵的写作素材。
“好书不厌百回读”,好书的魅力就在于,常读常新,越咂摸越觉得滋味无穷。
因此,遇到那些特别经典、读完感觉超赞的书,我们还可在读完一遍之后,再细嚼慢咽地读第二遍、第三遍,对于那些喜欢的段落最好能够记诵。
“能够打动你的,通常也能打动别人。”
最后,希望孩子们不但“悦读”,且能多进行有质量的“阅读”,多输出和记录,让阅读悦情悦心,提高能力,成为语文尖子生。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阅读理解是“老大难”?总结出“七步”程序阅读法,适合多看一看
如何提高真正的英语阅读能力?泛读是王道,试试来川方法
做英语阅读,到底要不要查“生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