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欧洲当海洋领主(穿越阿尔金山的勇士)

穿越欧洲当海洋领主(穿越阿尔金山的勇士)(1)

10月29日,中铁隧道集团施工人员在格库铁路依吞布拉克二号隧道内庆祝隧道贯通。□记者邹懿摄

由中铁十五局承建的格库铁路欢喜泉特大桥施工区域位于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施工人员将施工现场和野骆驼饮用水源地用围挡布隔离开来,并竖起警示牌(摄于11月2日)。□记者邹懿摄

从若羌县沿315国道行驶260公里,记者一行来到了阿尔金山隧道。

全长13195米的阿尔金山隧道是格库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地质情况极为复杂,要穿越11个断裂带,其中还有部分富水区,为隧道风险等级最高的一级风险隧道。

在位于海拔3586米的2号斜井隧道口,空气稀薄,朝山上爬几步就会胸闷气喘;气候寒冷,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多摄氏度;荒无人烟,方圆10公里几乎见不到一株红柳……然而,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平均年龄35岁的中铁隧道集团一处建设者们以超乎常人的精神和意志,攻坚克难。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早日打通阿尔金山隧道,实现格库铁路全线贯通。

能来的都是战士,留下的都是勇士

10月28日,在山脚下的中铁隧道局格库铁路新疆段S6标项目经理部,望着远处阿尔金山山顶的皑皑白雪,记者禁不住拿出手机拍了起来。

看着记者一脸兴奋的样子,项目经理部党工委书记孔令录说,阿尔金山给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冬天,高山戈壁银装素裹,景色确实很美。可是真正考验人的时刻,也是冬天。

2016年元旦刚过,中铁隧道局格库铁路新疆段S6标项目经理部在海拔3500多米的高原上安营扎寨。没水、没电、没手机信号,房子就是几座临时搭建的帐篷和租来的集装箱。水,要从60多公里外的若羌县依吞布拉克镇拉来,一立方米水加运费要77元,一人一天只有半盆水用于个人生活。肉,从若羌县买来挂在集装箱外,第二天却不翼而飞,雪地上留下了一串狼的足迹。打电话,得去离经理部10公里外的315国道,过往的大车司机告诉他们,只有国道两旁5米附近有信号。

2016年的头几个月,315国道上来往的司机,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穿着红色工装的人,在国道两边蹲成一排打电话。

今年31岁来自四川安岳的工人刘轶龙自开工以来,一直奋战在工地上。他说,刚来的时候,工地没手机信号,好不容易给家里人打一次电话,说着说着就哭了……2016年2月,现任格库铁路新疆段S6标三工区办公室主任的林品勇与60多名工作人员一起开始了前期测量工作。

冬天的阿尔金山常常被冰雪覆盖,为了找桩、找水准点,测量人员要趴在雪地里,用手一点一点地清理积雪或者冰凌。因为气温太低,干几分钟就会被冻得手脚生疼。

春天的阿尔金山风沙肆虐,大风一起,一个人根本扶不住塔尺,需要几个人相互配合才能将塔尺稳定。一天下来,一个个灰头土脸,浑身僵冷难受。

“刚来时,人心不稳,短短几个月就走了600多名工人。”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格库铁路新疆段S6标项目经理刘永刚说,“有人来了车子都没有下就走了,有些人到了县城,一听说还有200多公里才到工地,话不多说,直接买回程票走了。他们说,这地方也太艰苦了!”

第一批上山的工人没几个留下来。阿尔金山隧道工程需要1200名工人,开工至今已经换了多轮。项目经理部的少数工作人员也因为身体无法适应高寒缺氧环境而离开了。

2016年5月,项目经理部终于告别住了4个多月的帐篷和集装箱,搬进了崭新、宽敞、明亮的活动板房。搬家那天像是过节,大家热热闹闹庆祝了一番。随着员工食堂、娱乐室、医务室及室内体育馆相继建成,功能越来越完善的“幸福之家”让工人们的心情越来越好,队伍也相对稳定下来。后来,还添置了高原氧舱,以应对缺氧导致的各种突发情况。

刘永刚经常说:“在阿尔金山隧道建设中,能来的都是战士,留下的都是勇士。”

创新施工方法 挑战高原隧道富水区

2016年4月29日上午,刘永刚一声令下,阿尔金山隧道洞口处第一次响起了令人振奋的爆破声。在空旷的山间,阵阵低沉的轰鸣声久久回响。

在阿尔金山隧道施工,首先面临的是高原高寒与缺氧的考验。

这里的含氧量只有平原的一半。别说人,就连机械设备都有高原反应,核定功率250千瓦的机械设备,在这里顶多能输出160千瓦—180千瓦。为了应对机械设备“怠工”,项目经理部只能增加配置。

2017年4月,隧道施工进入富水区,建设者与水的“缠斗”也由此开始了。

一开始,水很小,从隧道下部缓缓流出。6月11日,工人正在施工作业时,在1号斜井的掌子面中间部位喷出一股水,如高压水枪一般,喷到十几米开外。由于平时多次开展涌水应急演练,虽然现场情况危急,但技术人员和工人按照预案流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条不紊地进行应急抢险。

“当时我们都在水里抢险,虽然穿着连体雨裤,但没多久身上还是湿透了。裂隙里喷出的水,冰凉刺骨,三四分钟,手就冻木了。”刘轶龙说。

阿尔金山隧道施工中,1号、2号斜井施工掘进时都遇到了富水区。日出水量均在2.1万立方米—2.2万立方米,最多一天出水2.7万立方米,超设计水量数倍之多。

“一个标准游泳池水量约为2100立方米,1号、2号斜井的日出水量相当于10个标准游泳池。”格库铁路新疆段S6标副总工程师周瑞虎说。

在2号斜井的掌子面,记者明显感觉到空气中的含氧量较洞口要低。刚爆破完,隧道里依然弥漫着浓浓的炸药味儿和呛人的灰尘,实施清理加固作业的工人一刻也没有停歇。隧道底角,一条50厘米宽的排水沟不停地向洞外排水。记者把手伸入水中,冰冷刺骨。

面对富水区与断裂带,技术人员通过创新施工方法,建立起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安全质量管控体系,实现了安全、质量、工期、成本全面受控。截至10月30日,阿尔金山隧道正洞掘进突破4000米。

缺氧不缺精神,风沙大意志更坚

“在阿尔金山,没有坚强的意志你根本待不住。”孔令录说,“高原缺氧,但是我们不缺战斗精神。”

要完成这项工程,关键在人。坚守,是从肉体到灵魂对自身的极限挑战。

阿尔金山隧道空气中的含氧量远远低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功能需要的含氧量。在这里,员工的血压普遍升高30毫米汞柱以上,血红蛋白超标80%以上。面对困难,工程负责人率先垂范,带头坚守。

作为格库铁路新疆段S6标项目经理,刘永刚是第一个带队伍上山的。看上去文质彬彬的他,骨子里却异常执着倔强。他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既来之,则安之,必须做到“上得来、站得住、打得赢”。每年1月至4月,是员工最难熬的日子,空气中的水分仿佛被冷风吹干,氧气含量较夏秋季更低。白天工作忙忙碌碌,高原反应还不大,夜晚则是最难熬的时刻,鼻腔里生疼,头晕,反应迟钝,睡觉也是常常醒来,有时候头痛得受不了,他就一个人到院子里走上一两个小时。

阿尔金山隧道项目经理部的工作时间被大家笑称为“5 2”“白 黑”,在这里一周工作7天,没有节日假期,一天24小时,只要有事随时都要到现场,遇到险情,几天几夜要坚守在隧道里。采访时,大家说,这已成为他们的工作习惯。

“中铁隧道局被称为隧道施工的国家队,我们一直秉承一个信念——干最难的、交最好的。”刘永刚说,“在整个团队的坚守与努力下,确保了项目进度,实现了既定管理目标。”

“早日打通阿尔金山隧道,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到那时,火车只要十分钟就能穿过大山。格库铁路是百年工程,我们立志将阿尔金山隧道打造成这条铁路中的精品工程。”刘永刚信心满满地说。

信念的力量

记者手记

□李劲松

在海拔3586米的阿尔金山隧道采访,记者脑子里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支撑着这些隧道建设者在这里干下去。

这里的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一半,放眼望去,除了一望无际的群山就是茫茫戈壁。这里位于生命禁区——罗布泊的边缘,驱车几公里,只能看到一些零星的骆驼刺。在这里采访时,夜里头痛、鼻干,实在难受时,就用毛巾蘸点水放在鼻腔处,才感觉湿润一些。那时最渴望的,就是氧气。

每当这时,记者总在想:我们只是在这里采访两三天,可工人要在这里每天轮班24小时昼夜不停地开挖隧道,一个班短的四小时,长的七八小时,按照工期要奋战57个月。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这些穿越阿尔金山的勇士,可敬可赞!

“缺氧不缺精神,风沙大意志更坚”,这句出现在工地上的标语,不是什么口号,而是隧道建设者的心声,也是支撑他们的信念。

在阿尔金山隧道项目指挥部里,摆放了不少绿色观赏植物。这些我们在办公室里很好养的植物,在这里却很难成活。尽管工人们精心呵护,但它们最多只能存活2个月。因为这里是生命禁区,是大部分动植物难以生存的地方。

林品勇是格库铁路新疆段S6标三工区办公室主任,今年8月,他的妻子和女儿来到工地,在这里待了20天。临走时,女儿包了一捧黄沙,她说:“我要告诉同学,爸爸工作的地方有多艰苦,但我为爸爸感到骄傲和自豪。”

20天,让女儿对父亲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支持。后来女儿将自己的感受在中铁微信群里发出后,让无数铁路建设者泪奔。

正如女儿所写:“爸爸,我的亲人,唯愿您平安!感谢你们在格库铁路建设中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我们大家将永远铭记。”这何尝不是对所有铁路建设者的牵挂和肯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