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本来就是一种工匠精神(浅析当下大厨痛点)

经济视野网7月5日电(王圣坤 李锋) 国盛则民强,民强则餐饮旺。历朝太平盛世,都留下代表性的饮食记忆。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就是隨朝扬州三把刀的兴起之时,才有今日淮扬风味的久远影响力,才有官宦之家林如海的小女黛玉,长年靠吃冰糖燕粥来滋养其柔弱的身体。足见饮食之奢华,饮食其讲究。

厨师本来就是一种工匠精神(浅析当下大厨痛点)(1)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唐伯虎笔下的苏州美女,个个阿娜多姿,就连站在深秋的山口处,卑女打着宫扇,也楚楚动人。苏州美食,以甜盛名于天下,烹饪,有甜则鲜,有甜则味浓。有甜味才有实力享用,有甜味,才是身份的象征。因为甜味,才有今天的松鼠桂鱼和黄天源糕点店的酸甜与香甜。今日,甜味仍是苏州美食的个性特点之一。

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周庄沈万山蹄膀仍是甜蜜蜜的。夫子庙的桃叶渡,爱情故事仍是当下少男少女们的梦想,香君楼里有花酒,更有精致的美食,因为那是挥金如土的地方,美食品质可想而知。流淌千年的秦淮河,水运而来湖熟(南乡)的稻米、家畜和肥鸭,那是金陵都城的后院粮仓。享有盛誉"金陵鸭馔甲天下"的古都南京,经典板鸭,就源于那里。

厨师本来就是一种工匠精神(浅析当下大厨痛点)(2)

六朝古都,十朝都城的浆声灯影之地,以长江之鲜,作为烹饪食材的摇篮,使得袁枚的小仓山味道,留在了《随园食单》之上,这无意之中的偶兴,记下官场人家的食谱,竟与他最擅长的《随园诗话》并列成为南京的文化遗产……

改革开放四十年,烹饪与时代共进。烹饪的兴起,代表着经济繁荣,文化的复兴,也就有了更加长远的民族梦想,现代,正在朝向强国梦宏伟远景的方向迈进。

厨师本来就是一种工匠精神(浅析当下大厨痛点)(3)

江苏风味首席烹饪大师花惠生先生,交给一个课题:分析总结江苏大厨们的痛点。这可是得罪人的差事,给人治病,风险大不说,说三道四的有,可能是不会落好的。

记得八十年代,当红影星刘XX,在央视电影频道,对电影的现象,简单的评点,结果引得满城风雨,招来影视界群起讨伐。几十年过去了,电影市场依然火爆,当年的一己之见,可能已无人记得吧。

无我即大。既然大师有交代,先找几个关键词。只要实话实说,不带偏见,虽言词犀利点,过几日,有远见,有思想的大厨们,也会理解的。关健词:使命感、传承创新、团队、交流、事业心等。

厨师本来就是一种工匠精神(浅析当下大厨痛点)(4)

“现代大厨”,这个定义,只有邵万宽教授、周妙林教授们来界定,有这个能耐的应屈指可数。 但自己的理解,现代大厨们一般有几个特点。

现代,即与时俱进,当下紧跟时尚的意思,具体的又表现在年轻人,见识广,有思想和个性,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尤其是对新的探索比较敏感。大厨,也有类别,先说厨者,以烹饪为职业的一个群体,他们分散在都市里酒店后厨,从事着默默无闻的工作,每天在模仿和复制。

再说大厨,他们在业界或多或少的有些影响力,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传统的管理能力。大厨中,又分为宾馆系统的大厨,有时称为行政总厨、餐饮总监,他们受过专业学校或星级酒店的培训,属于成熟性的人才,业务技能是丰富的。对零点、包厢酒席,中大型婚宴和会议自助餐酒会等运酬帷幄,对四大风味流派中经典风味,是清楚的,心中二十多个味型是有的,对食材的挑选和毛利率的核算,基本程序是熟悉的。

厨师本来就是一种工匠精神(浅析当下大厨痛点)(5)

大厨中还有一系统,称之为社会餐饮中的主厨,又称厨师长,厨房内炉、案、碟统搅管理,考勤、验货、质检和人员调整及制定菜单成本核算等,样样懂一点,至于与规范和五常法的管理,相对比星级饭店薄弱一点。

现在烹饪技术普及较快,厨师学习能力强,几个月下来,基本上算是三脚猫手艺,在社会上闯荡二三年,年龄一长,人脉多了,信息广了,业务能力提高了,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大厨。

现代大厨,目前引领餐饮界的风尚,马路两旁灯火辉煌的各大中小型的酒店食肆之中,有他们的身影,是他的组织搭成一个个后厨骨干的班子,无论经营面积的大小,厨房的工种是四大类,用餐面积和就餐客员影响着后厨的用工人员。

厨师本来就是一种工匠精神(浅析当下大厨痛点)(6)

现代大厨们的组织抅架,以炉子以一二三四五分类,头炉即炉子上的领头,炒、爆、溜、炸由炉头统一调配,保证着出菜顺序节奏。

案子,即配菜,一般由总厨根据菜单和酒席标准,依据规格进行配菜,这是案上的工作,还有初加工和干货涨发有时也是案上的工作,当然也有依次排名。案子上的工作,重在短时间内,把菜及时配好转到炉子上去,再交由打荷与炉头协调,确保不乱、不丢、不慢。

碟子组,又称冷一菜组(间),依据规定一菜单,自己腌制,自己加工和装盘,工作性质要求高,清新卫生,味道新鲜,出品漂亮美观,遇到大型宴会,有时需从外面购买熟菜,但卫生风险稍大。

点心部,以配合宴席配套的四大面团类品种,口味分甜咸两大类,面点房工作量大,品质要求细,早中晚三餐,含有小吃类,越是大型酒店,面点越重要。有的人忽略面点,其实,可口的面点,同样吸引着顾客。

现代大厨在餐饮一线,每天面对各个层面的顾客,心里有压力,经营毛利是考核的杠杆。现代厨师流动量大,年青厨师,难管理,如豆腐掉进灰堆里,打不得拍不得,很难凭单一技术来调动员工积极性,靠着情感和策略,人性化的管理,对大厨们来讲,既当爹,又当娘,捧着年青的新生代厨师。

就上面就厨房的工作,简单的分析了一下,现代大厨真正的痛点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谁来为大厨们充电。

铁打的酒店,流水的员工,现代餐饮的发展和变化,凭大厨原有的基础,已不适应现代顾客的需求,悦目、美味、刺激与另类,餐桌上什么引人做什么,果雕、冰雕、刺身、糖塑、主题、插花和餐饮食器的变化,仍不能满足宾客的需求,现在干冰己被认为老套了,大厨们大有江郎才尽的感概。

一个酒店,一个大厨,谁来为大厨充电补给技能技艺,对出品进行指导、评点、分析呢?只有靠下班后,厨界朋友一起酒桌上交流,互相品尝,把新的思路新的味型带回去演变和丰富,让老店始终充满着活力。

大厨们在硬撑,有困难,有压力,谁为大厨撑腰,这是大厨们的痛点之一。

二、技术的枯竭怎么办。

厨师,专职宰也,《说文解字》曰:宰,即厨房捉刀的人,依据动物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别进行切割分配(又包含调配),这是"宰"的释义。现代厨房,厨师手中,仍然是刀,老人仍称石刀,现代厨师称为厨刀,厨房专用工具。

现在厨房分工已很细化。史书介绍:古代一大户人家,失事家奴被卖,有一妇人,被人买走,主人问她之前会干什么?她讲会做包子,主人买来食材让她做包子,她又说,她是为做包子镂葱丝的。可见古人厨房分工比现代细。

现代厨房厨刀种类,应该比古人多了,各种造型,让你眼花瞭乱,有时见烹饪大赛,青年厨师打开布包,里面十多种刀具,那阵势真有点吓人。

再回来讲,厨者,必有烧熟煮透的基本技能,师,必先人一步的特长(也有其它含意)。 中华五千年,一贯称厨师、大师傅、烹调师、烹饪工作者,无一人把厨师列入匠列。也就近几年,国家重视基础工业,社会需要有特长技能的工匠,由此延伸为匠人精神,厨界就在不知不觉中,由膳夫,成了名副其实的厨匠了。

对"匠"不排斥,百度曰:匠,有专业特长并技艺超群,领先于业界。仔细分析,厨师转成厨匠的,还是咱自己的行业协会起头的,这与上层决策没关系,每每想起,协会们,未来大厨们不知如何评价你们的饱读史书。

厨师,凭手艺,凭一把刀,一招鲜,吃遍天。现代人生活品质,穿越千年,饮食技术,日行千里,很多的经典早已淘汰,川味回锅肉、鱼香肉丝已被扫出菜单,现在杭州的诗意菜,北京的意境菜及效仿日本料理的方法,己渗透到中餐,前天太仓注册中国烹饪大师王晓明讲,他们那三百元一客的日式料理,排队候着呢。

还有现在的米其林风格,被捧上烹饪圣坛,有人追风,哪是饮食类的另一种全新理念,休闲型的,食材与造型与环境等综合元素组成的一种食用与表演的形式。偶尔尝尝鲜,乘飞机排半年队才可赴会,那是一种艺术营销,食物已成道具,受众者极少,就如时装节上的华美服饰,你在大街上见过吗?

绕了一圈,大厨技能技艺的创新,厨师的工作激情和创作初心,一旦受到名利影响,对味的辩识就失去了方向,对客人的心里需要忽略了,对食材的产地分析忽略了,哪来的创新灵感,因此,大厨们在呼喊,菜难做,咱自己也要回头看。

古人关于如何写好文章的一句话:要出新意,读点古书。烹饪的传承与创新,烹调的灵魂,舌尖与味蕾共鸣,要留住老客,也当如此吧。这就是现代大厨的痛点之二。

三.推陈出新不是一句老话。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句话出自名人之口,背景是抛弃糟粕,吐故纳新,和几十年后提倡的与时俱进,意义是一致的。

有人讲,衣服越新越好。饮食是越传统越好,因为,饮食的方式和方法,被几千年的人类反复试用过,确认对人体有益无害,所以千万别随意乱改。

老话讲,汤烫,要趁热喝,好汤是动物性蛋白质元素组成,凉了就有腥味。还有一句话,好饭不怕等。生活哲理就是如此,何谓好饭,是大家一致认可的美味。当然把素菜当为美食,主要受众者是佛家人士,也是另一个饮食特点。

汉民族饮食文化,以肉类为美食,南方以鱼为鲜,北方以羊为鲜,以这两类动物性食材,加工成的美食就更为多。 东坡肉、狮子头,哪个不熬火呢,至于羊,人们对烤羊串仍热情不减,烤全羊,应该是中餐烤菜之首,那选材和烤制当然是讲究着呢。

如果急,肯定是急不来好口感的。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好饭不用急,需要文火武火反复交替使用,调味有先后次序,色泽要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才能算是入行入道吧。

《本味篇》中有一句:“鼎中之沸,九沸久变”,这就是好饭是在侍味侍火的状态下,才能出现好饭的结果。近两年,尝了不少品牌店,与他们的大厨也熟,觉得大厨技艺与老板的要求,要在同一个共鸣点上,然后与本店老顾客的期望值相接近,这也是大厨们经营服务的技巧,大厨推出的出品,是让食客满足,而不是单一的展示自己的理念,炫技固然有先声夺人的效果,但扎实基本功是万万不可缺的,如果那样,必然是出力不讨好,很难在食客心中留下难以忘怀的美味。

百年老店、餐饮名店、经典风味等,是无数个厨师或是几代大厨们的执着坚守分不开的。入行不久的厨师,属于少壮派,敢于打破传统模式,喜于推出自己的新理念,有进取创新的精神固然好,但是自己还没有理解传统的特点,谈何发展与创新?出品成熟就更谈不上。

一个酒店的发展,需要前台(服务)和后厨的配合,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有着谦虚的学习精神,有着不断总结发展的习惯,有着积极参与培训和比赛的态度,讲究正品率,重视品质,成功在于细节。推陈出新,不是一句空话,要靠勤于实践和扎实的认真,搜集各方信息,开拓自己的视野,珍惜食材,珍惜每一道出品的完美呈现,有了这些基础,大厨们一旦有了时代的使命感,就会有动力,史上历朝历代出现的经典名馔,都是平凡的厨师,持久的复制创作而成。

我们的设备条件不比古人差,分析力,理解力不逊于古人,至于饮食文化与烹饪美食等方面的源缘文化,对烹饪的继承和发展,是比古人占优势的。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以此作为经来反复念,相信大厨们的痛点会越来越少。

凡此等等,现代大厨们,把精力用在研究工作,把情感用在于员工的交流上,把酒店当作自己的最好平台,这样的酒店,这样的现代大厨,在业界,必有无限的生命力。让我们共同创建工匠精神,使江苏餐饮美食文化源远流长。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经济视野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