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写于早期还是晚期(从五代到北宋中期)
原创文/董元奔
(临江仙词牌定型者:苏轼)
词最早在盛唐时期就出现了,但是由于它只是诗人偶尔为之,其体式比较随便。晚唐时期,诗人填词渐成风气,虽然从教坊曲转化来的词牌已经很多了,但是由于缺乏专门的文艺理论家进行集中总结,词的体式依旧随意,经常出现所谓变体。五代时期,词的理论探索促成了“花间派”的兴起和《花间词》的问世,词的体式开始成批量的得到规范化。词的体式的大规模规范化一直持续到北宋中期,此后直到南宋后期就只能算是余波了。我们可以以一个例子来体会一下词的体式从五代到北宋中期的定型过程。
1、临江仙格式的多样
词牌临江仙以其婉约的名称、适中的篇幅历来为词家所钟爱,因此临江仙词作不断涌现。临江仙本是唐代教坊曲,五代时期被用作词牌名。作为词牌,临江仙体式很多,不仅在字数上有五十二、五十四、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二等六种,而且其各句的字数也多有不同,这样一搭配,临江仙的格式就达到十好几种。不过,尽管临江仙格式很多,但它们有两个共性:均是双调小令,均押三平韵。
考察从五代到北宋中期的临江仙词牌的创作实践,我们发现,在临江仙众多的格式中,全词字数为六十字,且上下阕首句为七言的占绝大多数。
词字数为六十字,且上下阕首句为七言的临江仙格式有四种:第一种,上下阕首句的平仄格式均为“中中中中平中仄”;第二种,上下阕首句均为“中平中仄平平仄”;第三种,上阕首句为“中平中仄平平仄”,下阕首句为“中仄中平平仄仄”;第四种,上下阕首句均为“中仄中平平仄仄”。这四种格式,除了上下阕首句不同以外,其他各句均相同。
第一种格式由于过于自由,遍查从晚唐到北宋中期,除了五代毛文锡填过一首之外,即《临江仙·谢家仙观寄云岑》,此后至再无使用者。第二种格式只有五代冯延巳填过两首,即《临江仙·秣陵江上多离别》和《临江仙·冷红飘起桃花片》,到北宋中期再使用无此格的作品出现。我们这里重点梳理第三、第四种格式。
2、临江仙格式的方向
第三种格式,即上阕首句为“中平中仄平平仄”,下阕首句为“中仄中平平仄仄”的,多见于《花间词》和南唐词。《花间词》和南唐词中首句七言的临江仙一共有29首,其中,张泌1首,毛文锡1首,牛希济7首,和凝2首,顾夐3首,孙光宪2首,鹿虔扆2首,阎选2首,尹鄂2首,毛熙震2首,李珣2首,冯延巳2首,李煜1首。在这29首词中,符合第三种格式的有:张泌的《临江仙》(上下阕首句分别为“烟收湘渚秋江静”“翠竹暗留珠泪怨”)、毛文锡的《临江仙》(上下阕首句“暮蝉声尽落斜阳”“岸泊渔灯风飐碎”)、牛希济的《临江仙》(上下阕首句“洞庭波浪颭晴天”“万里平湖秋色冷”)、和凝的《临江仙》(上下阕首句“海棠向老春将晚”“碾玉钗摇鸂鶒战”)和《临江仙》(上下阕首句“披袍曳地红宫锦”“脊骨细匀红玉软”)、顾夐的《临江仙》(上下阕首句“有闺小槛春光晚”“何事狂夫音信断”)、阎选的《临江仙》(上下阕首句“雨停荷芰逗浓香”“珍簟对欹鸳枕冷”)、李煜的《临江仙》(上下阕首句“樱桃落尽春归去”“门巷寂寥人去后”),共8首,约占总数的28%。而其余的21首中,除了毛文锡的和冯延巳的三首属于第一、第二种格式之外,那18首均是第四种格式,即上下阕首句均为“中仄中平仄仄”,占晚唐五代首句为七言的临江仙词总数的62%。可见第四种格式在晚唐五代时就已经是主流。
那么,第三种格式在北宋前、中期是否有人使用呢?笔者查遍《全宋词》,只有北宋前期柳永的《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和中期秦观的《临江仙·千里潇湘摇蓝浦》这两首,此后整个宋代再无一首。不仅如此,北宋前期虽然还偶见首句非七言的临江仙词,主要也就是柳永、晏几道二人所填的三几首,自北宋中期之后,几乎全是首句七言的第四种临江仙格式。在宋代,以这种格式所填的名家名作很多,比如:张先的《临江仙·自古伤心惟远别》,欧阳修的《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晏几道的《临江仙·东野亡来无丽句》,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临江仙·一别堵门三改火》、《临江仙·尊酒何人怀李白》,舒亶的《临江仙·折柳门前鹦鹉绿》,贺铸的《临江仙·暂假临淮东道主》,李清照的《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等等。
3、临江仙格式的确立
北宋前、中期是词牌的定型时期,柳永是词牌定型的先驱,苏轼是词牌定型的集大成者,北宋后期,少部分词牌的定型还在继续中,健将是周邦彦。苏轼共填过12首临江仙,全部是七言第四种格式;周邦彦没有填过临江仙。自苏轼的临江仙问世后,临江仙的主流格式也就确定下来了,其平仄格式是: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至于词例,我们可以苏轼最富盛名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为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苏轼以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确立了本来就相对占优的第四种格式作为临江仙的正格之后,临江仙的创作遂完全稳定下来了。《全宋词》中共有临江仙词321首,其中苏轼之前(以词人出生年份为标准)61首,苏轼之后260首。苏轼之前的宋代临江仙词所用的格式同苏轼的为47首,占比约77%;苏轼以后的宋代临江仙词依据苏轼格式的257首,占比约99%。苏轼及其以后大量填写临江仙词的大家诸如苏轼12首、叶梦得19首、朱敦儒8首、邓肃9首、洪适7首、姚述尧8首、刘辰翁14首等全部使用苏轼的格式。从《全宋词》中的临江仙词的创作实践特别是苏轼以后的宋人实践的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上下阕首句为七言的,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全词字数为60字的临江仙格式得到了最广大词人的认可,同时,苏轼认定的临江仙词牌的这种格式也在后人的使用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固化。
元明清时期的临江仙词基本上也都依照苏轼确立的这一格式填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末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加在卷首的明代中期杨慎所填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然,不仅仅是临江仙,大部分词牌的格式都是这样通过创作实践从晚唐五代时期的多样化到北宋时期的定型化。
【说明】插图来自头条免费图库(编辑:董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