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学东北话(5分钟了解东北话)

一分钟学东北话(5分钟了解东北话)(1)

在喜剧的舞台上

和其它方言相比

东北话是绝对的大咖

它自带一身的包袱

仿佛天然赋予东北人幽默的基因

一句朴素的“哎呀妈呀”

就能让全国观众开怀大笑

脑洞与节奏感齐飞的东北话喊麦

更是风靡大江南北

但东北话的精彩 还远远不止这些

它的前世今生究竟是什么样子

“猫”、“造”、“整”,都是什么意思

“犊子”又有多少种玩法呢

1

语言学角度上的

“东北官话”

一分钟学东北话(5分钟了解东北话)(2)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7月

说起方言,学者有很专业的表述,汉语有七大方言,每种方言又可再往下划分片区。比如官话,因地域分成北京官话、东北官话等。东北官话再继续分成黑松片、哈阜片、吉沈片,片下再有小片。

但是东北人有一种天赋,就是极善于用很常见的事物来形容很抽象的东西,方言也不例外。比如说到黑龙江、吉林话,那是大碴子味儿;沈阳话,苣荬菜味儿;大连,海蛎子味儿。将方言品出味道,再用味道去定义方言,东北用舌尖诠释着东北话的灵魂——生动形象又不失诙谐。

如果要在其中选取一种味道来代表东北,无疑是那听起来有些戏谑的“大碴子味儿”。这是在黑龙江、吉林等广大领域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方言,被视为东北语言的正统味儿。

2

闯关东,闯出来的

“大碴子味儿”

一分钟学东北话(5分钟了解东北话)(3)

“闯关东”迁移路线示意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0月

所谓大碴子,就是大颗的玉米粒。玉米(东北话叫“苞米”)是东北人主食的排头兵。因而人们会用生长于黑土的大碴子儿来形容同样生长于斯的语言。

从清代前期开始,一直到清末民国,因为兵乱灾荒,大量来自华北的农民,就是为了这山海关外香气扑鼻的大碴子粥味儿,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北上,最终在白山黑水的广袤土地扎下根来,他们的这一举动被历史称为“闯关东”。这一闯,就闯出来个有大碴子味儿的东北话。

王维曾抒发过“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其中很可能有方言的原因,“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人因方言不同,只能寄情莺燕,思念故土。而闯关东的流民呢?虽经历了太多生活的苦难,却没有在沟通上有太多的苦恼,和东北说汉语的土著沟通,可以说几乎毫无压力。这原因为何,我们还得从一本书说起。

3

《红楼梦》中的

“东北味儿”

一分钟学东北话(5分钟了解东北话)(4)

87版《红楼梦》中的黛玉图自《中华遗产》2008年12月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有这样一出宝黛戏。宝玉拿了点翠的金麒麟,讨好黛玉说:“这个东西倒好顽,我替你留着,到了家穿上你带。”而林妹妹傲娇如故,直接冷冷地回了一句“我不希罕”。

这是林妹妹拒绝宝哥哥日常小礼物系列节目的一集,而黛玉口中的“希罕”(今作稀罕)一词,就是典型的东北方言。“稀罕”或“希罕”作为词汇,在宋元时期就已出现,有专家认为,满语“喜欢”的发音与“稀罕”相似,因此很可能是受当时女真族建立的金国语言的影响,部分民族语言进入汉语中。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至满族建立清朝,这种语言“入侵”情形就更多见了。

不止一个“稀罕”,在《红楼梦》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充斥着东北文化元素。如贾府主人住“暖阁”,睡“炕”,坐“炕沿儿”,炕上“摆桌子”,吃饭称“放桌子”,对东北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些是典型的东北风俗。

由此可以想见,闯关东的人刚进东北时没有语言障碍,原因在于北方方言大面积的一致性。中国古代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使得北方的方言被广泛传播,也使北方方言中存在很多音近意同的方言俗语。

4

满语汉语间的“争斗”

造就了今天的东北话

一分钟学东北话(5分钟了解东北话)(5)

东北话不疾不徐地走进大观园,北京话千里奔袭扎进黑土地。山海关虽自诩坚固天下第一,但也挡不住语言的流动,图为摄于1900年的山海关。 《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03月

《红楼梦》让我们知道,东北话在清代就跨过了山海关,影响着北京官话等北方方言。但众所周知,清代统治者是来自白山黑水的满洲人,按理说东北话应该是满洲话才对,怎么能是汉语方言呢?这里就不得不要分析一下闯关东前,东北的语言分布状况了。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民族,从白山黑水中走出,如肃慎、鲜卑、蒙古、女真等等,他们的语言习惯与中原有着巨大的差别。在清朝初期,朝廷专门设置“启心郎”,作为满清大臣的汉语翻译。东北汉族人口本来就少,加之很多汉人被并入八旗汉军营,或者做了满洲人的包衣,被迫学习满语,汉语在这一时期处于弱势地位。

然而到了1644年,大批八旗子弟“从龙入关”,使得关内的满语势力受到削弱,再加上顺治朝为了发展东北,鼓励汉人开垦,导致了汉人大规模回流出关,汉语又一次变成了强势语言。虽然被更加强势的汉语取代,但满语没有退出语言的舞台,而是变成了词汇躲藏在日常语言中。

不信可以猜猜下面这句话包含几个满语词汇▼

『今儿个小妞藏猫儿时不小心把波棱盖儿磕了,马褂也整埋汰了,吃了一块萨其马才不哭了。』

其实,在这句话中,“小妞”、“波棱盖儿”、“埋汰”、“萨其马”都是满语,而北方人日常使用得更频繁的“藏猫儿”、“马褂”、“今儿个”也都是满语。实际上,吸收了满语词汇的精华,加强了东北话的语言张力。同时,它也进一步促使了方言和书面语的脱离,让方言土语更野蛮生长,变得更加亲切和有幽默感。

5

满语的影子

还在东北的地名中

一分钟学东北话(5分钟了解东北话)(6)

吉 林

满语“吉林乌拉”音译缩写

意思是“滨江的城池”

一分钟学东北话(5分钟了解东北话)(7)

珲 春

满语“边地”、“边陲”之意

一分钟学东北话(5分钟了解东北话)(8)

松花江

旧名松阿里毕拉,意为“天河”

“毕拉”是“江”的意思

一分钟学东北话(5分钟了解东北话)(9)

图们江

满语音译为“图们毕拉”

“图们”意为“一万”

一分钟学东北话(5分钟了解东北话)(10)

下面是东北话一分钟教学时间

【LESSON 1】

数不尽的犊子

一分钟学东北话(5分钟了解东北话)(11)

绘画 / 靴下猫腰子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07月

在东北话里有一种层出不穷的神兽,常给语言带来风趣的效果,这就是“犊子”,它一般指牛的幼崽。比如图中所绘的“滚犊子”。此外,还有护犊子、完犊子、瘪犊子、扯犊子、装犊子等各种犊子。前缀不同,意义不同,灵活使用“犊子”是精通东北话的第一步。

【LESSON 2】

东北话小词典

一分钟学东北话(5分钟了解东北话)(12)

一分钟学东北话(5分钟了解东北话)(13)

一分钟学东北话(5分钟了解东北话)(14)

一分钟学东北话(5分钟了解东北话)(15)

学会上面三个动词的使用方法,老铁稳!

【LESSON 3】

学会它,才是真的“东北银”

一分钟学东北话(5分钟了解东北话)(16)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07月

在辽宁沈阳、鞍山等多个地方,方言中难以区分声母r和y的发音,所以经常出现将二者搞混的“笑话”。比如图中的“不样停车”,实为“不让停车”。或者东北人常自称“东北银”,也是同一个原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