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温暖不了一颗冷漠的心(捧一颗心来温暖你的世界)
▲唐一心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蓝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三月是美好的代名词,细雨、阳光、微风、鲜花,生机勃勃。这也是一个传递温暖与被温暖着的时节: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旋律,点亮了四面的风。志愿者们构成了城市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本期《桂林人》,我们选取了两位志愿者中的代表。一位是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张家口冬奥村媒体中心新闻发布厅主管的桂林女孩唐一心,另一位是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项目的创立者、广西师范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蓝珊。
两位女生将女性特有的细腻注入志愿服务,在奉献中书写着最美的青春之歌。
“爱没有形状、没有声音,但一定有痕迹。”当爱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世界多可爱。
“冬奥志愿女孩”唐一心:做一朵燃烧的小雪花
14年“逐梦”一朝成真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在全世界的注目下,二十九个燃烧的烟火脚印缓缓“走”入鸟巢。燃烧的烟花,映射在了每一个仰视的面孔上,也映射进了桂林女孩唐一心的心里。8岁的她,悄悄地对着夜空许了一个愿:终有一日,要亲眼看看奥运会现场。
一次,唐一心代表小学到马来西亚交换学习,同行中有不少国际志愿者,在大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热情地伸出援手。奉献、互助、友爱,在志愿者身上,唐一心真切地感受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成为一名志愿者的愿望愈发强烈。
2019年,唐一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语言大学。在这里,她一头扎入志愿服务的海洋,也因此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三年历练,唐一心从北语志愿服务总队赛会的“萌新”变成了具有丰富志愿服务经验的“老手”。2020年3月,北京冬奥会招募志愿者,经过历时一年的层层筛选,唐一心脱颖而出,获得了前往张家口冬奥村开展志愿服务的机会。
14年前,“00后”只能在电视机前看奥运;14年后,奥运会现场是“00后”的天下。这股强劲又新鲜的后浪,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青年的拼搏、热情、向上和善意。
唐一心所在的场馆,是张家口冬奥村媒体中心,每天这里都会出现新的面孔。由于能力出众,唐一心被任命为媒体中心新闻发布厅主管。接待各国媒体记者、处理各国新闻官的邮件、帮助预订新闻发布会与混合去采访……工作很繁忙,但也很有意义。每每看到各国记者带着问题而来,满意离开,口罩下难以遮挡笑意,唐一心的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早上好(Morning)”“你好(Hello)”和“谢谢(Thankyou)”是志愿者们在媒体中心听到最多的三句话。热情又响亮的问候,让志愿者们的一天都晴朗起来。一位外国记者每次路过媒体咨询台都会大声地向大家问好,每次都是不同的语调,还配合着高高扬起的双手,友谊不分国界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的诠释。
在冬奥村,唐一心也经历过一次“跌宕起伏”。在第一次协助开发布会的时候,唐一心和团队遇到了一个小难题。在新闻发布厅给运动员放台签的时候,由于不认识运动员,如何做到人和名字对上号成了一大难题。好在运动员们很热情,主动做起了自我介绍,帮助志愿者们摆好台签,化解了这一次“危机”。志愿者被服务对象“服务”,让唐一心感觉到温暖,同时也鞭策着她,要事无巨细、尽善尽美、一心一意。于是,唐一心拿出了专业志愿者的素养,即便身在冬奥现场,她也无暇顾及精彩赛事,更不会分心去赛场下“追星”。
在长达27天的冬奥会志愿服务后,唐一心接着又进行了20天的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在前前后后长达一个多月的服务中,唐一心表现出色,被评为志愿之星。“这是一段人生难忘的经历”,唐一心说,有被肯定时的骄傲,有协同作战的快乐,更有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泪水。除此之外,儿时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实在没有什么比心心念念,必有回响更美好的事情了。
中国青年,棒!
“我们给予他人帮助,他人给予我们尊重”。作为这场世界级盛会“背后的眼睛”,唐一心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了日记。
在这场盛会中,肤色不再是区别国与国之间的标尺,语言也不再是隔开人与人之间的“巴别塔”。无论是上场,还是下场,无论是场内还是场外,主旋律是友爱、交流、互动。
3月16日,张家口冬残奥村送走了最后一批志愿者。当天晚上11点59分,压在最后一分钟,唐一心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了自己的感言:“来时迎客松,去时折别柳……期盼着在下个路口能遇到。愿我们并驾齐驱,共同前行,未来再聚。”
一张张忍着泪水的笑脸、一个个不舍的拥抱,是对志愿者们付出最好的回赠。美国单板滑雪选手特莎·莫德,在这次北京之行期间被感动哭了好多回。她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中,晒出中国志愿者“欢迎来到中国”的镜头、晒出美味的中餐、晒出依依惜别的场景,掩饰不住自己对中国的喜爱。“中国的志愿者们十分友善,我感到宾至如归。”
意大利代表团团长Angelica评价说:“我曾经带队到过很多地方参赛,中国的志愿者是最棒的,不仅专业而且温暖,给予无微不至的帮助,非常感谢!四年之后,欢迎大家来意大利米兰冬奥会。”
在不断超越中,与世界共情。无数个我汇聚成了“我们”,无数的青年志愿者,在这场盛会中,展现着中国青年的风貌与精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大国气度、大国风范。
在结束冬奥、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与隔离后,唐一心将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她的学业。在今后的人生规划中,唐一心仍将抓住每一个志愿服务的机会,打磨自己,奉献他人,让爱在人与人之间流动。
未来的日子里,请继续做一片燃烧的小雪花。
“倾听花开”的女孩蓝珊:天地之间爱有痕
都说女孩儿像花,她们生动可爱,顾盼生姿,明媚了整个春天。
但有的女孩,她们躲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自己尝试着解答成长的疑惑。
撇开大多数,蓝珊看到了那些“细微之处的女孩”。并且,同为女孩的她,决定为她们做些什么。
粉色的约定
2016年,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的蓝珊,在一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时注意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在兴安县崔家乡,村里11-12岁年龄相仿的女孩子特别多。一问才得知,这些女孩的家长多半都带着弟弟出去打工了。女孩儿们被留在家中,担负起照顾年迈爷爷奶奶的责任。
12岁的孩子怎么能当家长?从小生活在幸福家庭的蓝珊不太相信,但事实正是如此。看到女孩儿们渴望交流,蓝珊便和团队成员临时起意,在露天广场摆了一张几米长的白纸,邀请大家一起作画。随后一个月的时间内,蓝珊与留守女孩们聊家常,解心结。花季女孩们的成长烦恼无处安放,蓝珊甘愿当她们的“树洞”,倾听了很多有笑有泪的故事。
从那时起,蓝珊便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为留守女孩们做些什么。2019年7月,蓝珊作为志愿者赴资源县支教,担任乡村中学班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有一天,在上晚自习的时候,一位女生趴在桌上睡着了。蓝珊走近一看,女生的手臂上全是一道道割痕。蓝珊马上就警觉了起来,在她的观察中,村里不少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女孩基本上都有这种类似于自残的行为。
蓝珊把女孩叫到办公室,和她像朋友一样聊起天来。“手上这些伤痛吗?”“肉体上的痛比不上那个人给我带来的痛苦!”女孩垂着眼睛回答。原来,女孩谈了一个所谓的“男朋友”,两人年纪太小,也不懂得什么是爱,于是经常闹矛盾互相折磨。在蓝珊的耐心疏导下,女孩渐渐地放大了“爱”的定义和范畴,自信而美好了起来。
这件事,让蓝珊很有触动。中国人不善于感情外露,村里的女孩则更加内敛。何不用书信的方式来为青春期的女孩答疑解惑?但光靠个人力量不行,蓝珊与同在资源县支教的团队小伙伴李欣欣、李彬彬、柯杰心照不宣,不谋而合。团队迅速联系了学校心理专业的教师,并组织志愿者团队,通过倾听心声、家校联动等形式,对青春期留守女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这就是“倾听一朵花开”志愿服务项目的雏形。
在这个志愿服务项目中,参与的学生,可以将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匿名写在粉色的信纸上,投入信箱,并自愿选择是否接受老师回信。平常看似不善坦言的孩子们通过这个“粉色的约定”,逐渐向心理老师、志愿者们打开了心扉。
有一次,一位同学偷偷跑来告诉蓝珊,她同桌的饭卡丢了,已经三天没吃过饭了。蓝珊很惊讶,马上找到了这位女生。原来,女生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父母离异后,父亲再婚,她敏感地认为父亲不再爱自己。加上每次做错事,都会被父亲批评,女孩与父亲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宁可饿着肚子三天不吃饭,也不肯把丢饭卡的事情告诉父亲。蓝珊和女孩的父亲沟通后,女孩父亲默不作声地给女孩办了一张新饭卡,并叮嘱蓝珊不要告诉孩子。就怕处在叛逆期的孩子赌气不吃饭。
后来,女孩得知饭卡背后的故事后,还哭着把它写进了作文。这件事,让蓝珊捕捉到了留守女生的另一面:她们可能被生活推着早熟,担起了家庭重担;但另一方面,她们又仍处在青春期,敏感、叛逆、脆弱,以及对关爱的渴望,两股交织的感情,构成了乡村女孩矛盾的自画像。为了更好地走进她们心里,志愿者团队走访调研了留守女生家庭,组织“让爱回家”留守女生亲子家庭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们渴望亲情的心理诉求。此外,志愿团队还以支教地为原点,开展了辐射面近6000余人次的青春期女生心理健康讲座。
2020年,蓝珊、李欣欣、李彬彬、柯杰、钟叶宽等志愿团队骨干成员创建的“倾听一朵花开”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留守女生心里“隐秘的角落”,也因一封信、一场讲座、一段师生情而渐渐被照亮。
疗愈他人也疗愈了自己
2020年,蓝珊结束了在资源县的支教。临走之际,正巧碰上孩子们期末考试。在长达一年的朝夕相处中,孩子们和蓝珊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为了不影响大家考试,蓝珊选择了隐瞒。
在告别乡村前一晚,当蓝珊来到自习室门口,发现教室里黑乎乎的一片。“这帮孩子,怎么要考试了还不自觉?”带着一丝失望,蓝珊跨进了教室的门。这时候,灯“啪”地一下亮了,孩子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饱含深情地为她唱了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靠近你……”在歌声中,有的孩子抹着眼泪,又生怕被人看到,偷偷地擦掉。
在这个即将离别的黑夜里,师生就这样静静地站了很久、很久。蓝珊的眼里蒙上了薄薄的泪,脑海中闪过第一天与孩子们初识的场景。那时候,他们像一只小鹿一样,对闯入领地的外人抱着戒备心。然而此刻,他们却自发地用歌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激与敬意。“感受过爱和温暖的人,也会把温暖传递”,蓝珊感慨地说。在与留守女孩相伴的日子里,蓝珊既是付出、奉献的一方,同时也是被治愈的一方。她空降到了与之前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中,洞察和触摸孩子们细微的情感,为他人的成长的困惑寻找答案,在解答孩子问题的同时,也在审视修复着自己的过去。
在蓝珊告别乡村学校后,后来的师弟师妹们接过了爱的接力棒,“倾听一朵花开”的项目至今仍在继续。如今的蓝珊,是广西师范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也是广西师范大学的研二学生,研究方向是中国近代史。蓝珊说,因为近代史也涉及到了很多社会问题,自己在山村支教服务的经历为研究积累了第一手的实践资料,因此也做到了研学互相促进。她和志愿者们还把自己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成果带到乡村,结合本土红色文化,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红色基因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爱没有形状,没有声音,但一定有痕迹”。倾听一朵花开的声音,那是春天和爱的低语。
来源丨记者韦莎妮娜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