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

参考书籍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1)

《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加卜正民德迪特·库恩著

《宋徽宗》美伊佩霞著

《宋代东京研究》周宝珠著

《宋代开封研究》日久保田和男著

《中华文明中的汴京元素》程民生著

《揭秘开封地下城》刘春迎著

《考古开封》刘春迎著

《北宋东京城建筑复原研究》张驭寰著

《唐宋都城社会结构研究》 宁欣著

《水浒寻宋》 虞云国著

《龙亭春秋》刘心健王东图主编

《汴京之围》 郭建龙著

《古都开封与杭州》李路珂著

《明代开封城复原研究》吴朋飞著

《开封考古发现与研究》丘刚主编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2)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3)

在谭其骧(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中国七大古都》的序中,将开封列为七大古都中的第二等古都,认为其重要程度在西安、北京、洛阳之后,与南京相当。

20世纪20年代,学术界开始有些著作将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列为“五大古都”,20世纪30年代,又将杭州加入,列为“六大古都”、20世纪80年代,又将安阳加入称为“七大古都”,21世纪初,又将郑州加入称为“八大古都”。

作为全国性政治中心来说,开封和杭州历时并不算长。开封除作为中原诸侯割据政权或作为各朝陪都数百年外,作为统一王朝北宋的首都只有167年。而杭州除了五代时期数十年割据政权外,只做过南宋“半壁江山”的“行在所”138年。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4)

战国时代,魏国于公元前364年迁都到此,并筑大梁城,开封从此成为一国之都。

孟子曾于公元前320年来大梁,以仁义王道游说梁惠王,但“王顾左右而言他”。信陵君在此演绎“窃符救赵”的传奇故事。公元前225年,秦大将王贲攻魏,决河水以淹大梁,秦一统天下后,开封以败亡之地降为浚仪、启封二县。

汉代为避景帝刘启名讳,改启为开,这是开封得名的由来。

南北朝时,开封先后改称梁州、汴州,由县治改为州治。

隋炀帝时期,开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大运河的中段就是沟通黄河与淮河的汴河。开封位于汴河要冲。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李勉是李唐宗亲,他增筑汴州城,周围达22里。五代的开封成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五代时期,除了后唐定都洛阳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把都城定在开封,称之为东都或东京。五代时期对开封城市发展作用起到最大的是梁太祖朱温,后周世宗柴荣。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5)

长期以来,开封一直被视为无古可考和有古难觅之地。主要表现在:一是淤沙堆积厚,二是遗址埋藏深,三是地下水位高。

目前,已相继调查、勘探了北宋东京外城、内城、皇城三道城墙和城门以及古州桥、明周王府、汴河、蔡河、御街、金明池等大批重要古迹址。

开封城套(环)城,今日开封城下面深深埋藏着七八道城址,若以如今的龙亭一带为中心的话,那么从里向外的数道城依次是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之皇城、里城、外城,金代汴京城、明代周王府、魏国大梁城等。除大梁城遗址外,其余经过勘探,均已弄清了大致轮廓。

开封城摞(压)城,从唐至明清,开封的城墙都是叠压在一起的,每座城墙都是建立在前代之基础上的。

开封城市中轴线千年不变。公元781年,李勉对南北朝时期的汴州城的扩建,是开封有史以来明确记载的第一城垣。五代都城、北宋里城、金代汴京城、元代汴梁城和明清时代的开封城墙,都是建在它的基础上,至今已有1200余年(如果以南北朝计算,则为1500多年)的历史。历代城市的坐标基本固定,城址没有移动,中轴线不变。州桥的发现可以做证明。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6)

大梁城深12-14米,宋东京城深8-10米,金汴京城深约6米,明开封城深5-6米,清开封城深约3米。

大梁城的遗址约位于今开封老城区的略偏西北一带,面积稍大于今老城区。

唐汴州城的东西墙与今开封东西城墙基本重叠,南北城墙位于今开封城墙南北墙的内侧约300米和800米处的东西一线。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遂再次对开封城墙进行加高修葺,本次修葺之后就是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开封城墙。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7)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8)

后周世宗扩建后的汴州城为三重城,第一重是以原宣武军节度使治所为皇城,第二重是原唐汴州州城,周围约20里有余,即里城;第三重是新建的外城,或称新城,罗城,周围48里有余。

混合性区域的形成:除宫城相对封闭,里城和外城虽然有新旧之分,但官署、民宅和商业店铺,已不像唐长安、洛阳有严格的区域划分,往往混杂。

宫城位于全城北部正中,四面有门,正门是南面的宣德门,北面是拱宸门,西面是西华门,东面是东华门。

由于北宋大内采购主要依靠市场,因此东华门外成为供应大内膳食原料的主要市场。

北面三门,中景隆门(旧酸枣门),景隆门位于御街中段,街东是大内的延伸。景隆门外有州北瓦子,向北至外城通天门。东安远门(旧封丘门),门里南向为里城御街,即马行街,大小手工业作坊、店铺、酒楼、妓馆、医药行等林立,御街延伸通到外城新封丘门。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9)

北宋东京城由3道城墙、4条运河、33座桥梁和4条御道纵横交错构成。

北宋东京城的三道城墙中,皇城是唯一采用砖砌的城墙,在对皇城北墙东段的考古发掘中,证实了这一点。

据史书记载,终宋一代,对外城作过十多次程度不同的增修,规模较大的有三次,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至天禧三年(1019年),改动甚微。规模最大的一次,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直至元丰元年(1078年)十月告毕。第三次修整是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为了给亲王帝姬建第筑馆,诏有司“度国之南,展筑京城,移置官司军营”,这次展筑在城橹尚未完备时,金人就攻破东京而北宋灭亡。

北宋东京城主要道路,南北方向有18条,东西方向有11条。

道路宽度分为三类,主干道一条,即中心街,从南熏门到宣德门,这一条大街宽40米。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10)

东京外城东墙基,自南向北经文庄,大花园村,小巴屯村,铁牛村西,止于辛庄东北。西墙基,自南向北经五顷四村、南郑门村、土城村、堌门村、北至市林场北的护城提处。南墙基,自东向西经药厂,烟厂,郭屯村,蔡屯村南,高屯村南,止于预制构件厂西墙外。北墙基自东向西经大北岗村,私访院村,东官庄和南官庄。

北宋东京外城,经过勘探得知,整个外城呈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长方形,周长29120米左右,折合宋里约52里(一般认为宋1里约合559.872米),与文献记录的“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基本吻合。四面城墙距今开封市现存的明清城墙1.3-2公里,方向约190°。

北宋年间约有40万的禁军常驻开封外城。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11)

后周时期的外城共有10座城门,及至北宋时期,随着交通的便利和商品经济的日减繁盛,外城的城门已增至21座,其中城门12座。南三门:中曰南熏、东曰宣化(陈州门)、西曰安上(戴楼门);东二门:南曰朝阳(新宋门)、北曰含辉(新曹门);西三门:南曰顺天(新郑门)、次南曰开达(万胜门)、北曰金耀(固子门);北四门:中曰通天(新酸枣门)、东曰长景(陈桥门)、次东曰永泰(新封丘门)、西曰安肃(卫州门)。水门九座:汴河上水门,南曰大通,北曰宣泽;汴河下南曰上善、北曰通津;惠民河上曰善济,下曰广利;广济河上曰咸丰、下曰善利、上南曰永顺。

南熏门,其门是京城南北中轴线——御街的出行口。南熏门起码有三个门道,正中的门道只供皇帝出巡或前往郊坛祭祀出入。汴河东水门,即汴河下流水门,此门是汴河进入京城的第一道门户,东南方的财赋和山泽百货都从这里运入京城,所以北宋政府对此门的防御格外重视。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12)

为加强城门的防御作用,神宗熙宁、徽宗政和年间,在各个城门处又加筑了瓮城,增设了敌楼。

靖康元年(1127年),金兵攻取北宋东京城,金军掌握了东京城池状似“卧牛”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利用外城东南角地势便于进攻的有利条件,使用旋风炮,将磨盘,碌碡(liuzhou)等大型石块,抛上城墙。

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和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两次黄河特大水患,将外城的城垣大部分淤埋,只剩下西墙中段的部分残垣暴露在地面少许。建国以后,在50年代大规模深翻土地时,又将这段残垣全部铲平。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13)

东京内城东墙基,叠压在明清城墙东墙之下。西墙基,大部分叠压在明清城墙西墙下面。南墙基,自西向东经市三建预制厂,迎宾饭店,包公东湖,封吉府街,南泰山庙街,青龙背街至汽车发动机厂一线。北墙基,自西向东经市汽车公司停车场、塑料公司、文昌小学、市体育场、汽车四队、二十八中等地。

宋东京内城,据勘探得知,整个内城略呈正方形。南墙位于今大南门北300米左右,北墙位于龙亭大殿北500米左右,东西墙与现存的明清城墙基本重叠,方向约190°。

北宋内墙上面分别筑有金皇宫北墙和明周王府萧墙,三墙均系夯土版筑而成,各墙底部都铺设一层碎砖瓦层,作为城墙的基础。

明周王府萧墙北墙出土瓷片均为宋、明时期,以白釉瓷片最多,汝、临汝窑瓷片次之,钧、定窑瓷片最少。金皇宫北墙,出土瓷片均为宋、唐时期,以白釉瓷片最多,汝、临汝窑瓷片次之,定、黑瓷最少。宋内城北墙,出土瓷片均为宋、唐时期,瓷片以有釉最多,临汝窑次之,影青、汝官窑最少。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14)

内城遗址处于今开封城区,钻探困难,因此很难确定准确的位置。迄今为止,文献记载的内城10座城门,2座水门,只有朱雀门遗址和汴河西角门子遗址的位置大致测定。

其中,安远门,内城东墙北门,位于今开封解放大道北段河大附中大门附近。在勘探内城北墙时,在河大附中校园以内,发现了其墙址的一段,由此可以推测:由校园向东延伸与解放大道相交汇的地段,即应是安远门遗址的位置。金末北墙展筑后,始将该门移至仅开封城墙北门位置。

延福五位,延福宫的范围,东西范围比原皇宫基本遗址,南北范围比原皇宫略小。延福六位为撷芳园。

东华门遗址:勘探皇城东墙时,在潘湖东岸文化局家属楼北端探到一个墙体缺口,根据该缺口的位置以及缺口南侧街道的名称就叫东华门街等判定,缺口应为东墙上的东华门遗址。

今开封铁塔即建在夷门旧址夷山之上。

南河北市,意指东京城内的商业区南半部是沿河两岸最繁荣,而北半部则是马行街、牛行街、潘楼东街等地最发达。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15)

北宋皇城,呈一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长方形。

北宋皇城共有六座城门,南三门:中曰乾元(又名宣德、正阳)、东曰左掖、西曰右掖;东西门为东华、西华门,北门为拱宸门。神宗熙宁年间,又在东华门北开一门,曰(讠 移,注的异体字)门,作为皇城东墙的别门。

皇城原为土筑,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正月,始下诏“以砖垒皇城”。

唐汴州城,是除唐两京之外较大的城池之下,统辖汴、宋、颍、亳四州。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16)

宋皇城的东墙,在今潘家湖东岸南北一线,南从今市图书馆东院起,北至无梁庙西50米处。北墙在今龙亭大殿后20米的东西一线,东与无梁庙偏西接近,西至龙亭公园西花房。西墙在今杨家湖-孔桥南北一线,南起蔴刀厂西侧,经午朝门前石狮向东与今图书馆东院相接。周围4里许,比史书所载的宋皇城周5里稍弱。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17)

我国都城自隋唐时期形成“大朝”、“日朝”、“常朝”的宫室制度,大朝是冬至、元旦大朝会的场所,日朝是皇帝每月初一和十五接见群臣之所,常朝即皇帝日朝办公之所。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18)

这一制度在北宋东京宫室中得到继承,因为受五代旧宫改造的限制,宫城进深远小于长安宫室,不可能将大朝、日朝、常朝建筑沿一条中轴线纵向展开,而是将大朝和日朝在外朝区东西并列布置。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19)

大庆殿建筑群为大朝(位于中轴线上),文德殿建筑群为北宋后期的日朝(位于中轴线西侧)。大庆殿文德殿北面的内廷区,又建有紫宸、垂拱两殿,紫宸殿是北宋前期的日朝,北宋后期的常朝,垂拱殿是常朝。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20)

另有集英殿及需云殿、升平楼、是策进士及观戏、宴饮的场所。外朝以北,垂拱殿之后为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的居住区,有福宁、坤宁等殿。皇室藏书的龙图、天章、宝文等阁以及皇帝讲筵、阅事之处也在内廷。宫殿北部为后苑。后又在东南部建明堂。

北宋末年,扩建后苑,将宫城北扩至内城北墙。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21)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扩大了皇宫建筑,按照洛阳隋唐皇宫图样,修建起一组宫殿,即垂拱、福宁、柔仪、清居等宫殿,这组建筑自南往北都在一条中轴线上。福宁殿是皇帝之寝殿,柔仪殿是皇后、太后所居之殿,清居(钦明)殿是一座小便殿(古时皇帝休息宴饮的宫殿)。

由于皇权的巩固,中央机构日益增多,太宗时曾想再扩建皇城,由于皇城外民房密集,群起抵制而作罢。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22)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23)

根据传说,周世宗命赵匡胤从朱雀门疾驰一直往南骑,直至马筋疲力尽。这个马停止的地点,离老城有2公里远,就是开封城新的周边的一个确定点。

御街,街长4公里,中间一段专供皇帝使用的街道经常被用来演习马队和士兵的阵容。御街两旁分布着各式店铺、官员的府第和密集的平民居住区。士兵们相隔450米驻扎在御街上,日夜在周围巡逻。

在宋代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时期,宣德门装饰着300米漂亮釉砖,每年新年之时皇帝会登临于此。这时会用盖有玉玺的大幅的黄色丝绸披挂在城门上,早晨时分,皇帝穿着绛纱亲临此处做公开的,仪式性的露面。勋贵大臣伺坐于两旁挂帘的包厢中,平民百姓站在城楼下的城门前。当门楼上的红色丝灯升到空中,人们就知道皇帝要回宫了。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24)

如果宣德门在皇宫前作为一种阙的形式存在,南面早期门址应是宣德门遗址。如果作为一座门址来看,就应是午朝门出的缺口。根据文物勘探,分别在皇城墙发现两座门址,一处为午朝门石狮子处探明的宽约30米缺口,一处是南距午朝门400米左右的早期门址,该门址东西宽约70米,南北长约50米。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25)

金初,以开封为陪都之一,称汴京,1153年改称南京。1214年,金宣宗为避蒙古兵锋芒,将首度从中都(今北京)迁到南京(今开封),20年后城破国亡。

金海陵王完颜亮时期(1153-1161年)以汴京为南京开封府,作为金的陪都,为了征伐北宋,打算“迁都于汴,遂以伐宋,使海内一统”。为此,完颜亮派人重修并扩建汴京宫城,此次修建对皇宫格局也有所改变,改动了原宫内主殿大庆殿略偏于中轴线西侧的情况,使大庆殿与宣德门、州桥并直。此外,完颜亮在北宋东京“周回五里”的宫城基础上于原宋皇宫之外又新筑一道周长“九里十三步”的皇城,完成了皇城与宫城的正式分离。

目前探明的金汴京城遗迹仅有两处,一处是金皇宫北墙遗址,二是金皇宫的正南门-五门(即承天门)遗址。其中,金皇宫北墙遗址位于今开封市汽车公司停车场院内,金皇宫正南门遗址位于今开封市东西大街一线的新街口附近。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26)

元初开始在开封设置河南江北行省,并改为开封府为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又更名为汴梁路,这是官方称开封为汴梁的开始。

早在唐朝,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已开始有少量回民渐次迁居开封,而大量回民迁入则始于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

王喆(zhe)弟子丘处机深得成吉思汗信任,曾一度被封为国师,发迹后的丘处机时常怀念当年的师徒之情,至其仙华时留下遗书,命全真教图扩建重阳观。元太宗五年(1233年),全真教徒王志瑾受丘处机遗命到开封主持重阳观,开始在旧址上兴工扩建,前后近三十年始成,元世祖忽必烈赐观名“大朝元万寿宫”。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为延庆观。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27)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有意复赵宋之旧,但后以开封漕运不便,罢北京,以南京改称京师。

以“反元复宋”为口号的朱元璋,把开封视作北伐夺取元大都(今北京)的根据地,因此以开封为北京,作为南京(金陵)的陪都。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废去“北京”称号,将其第五子朱橚(su)封为周王,建藩于开封。次年,朱橚在宋金故宫的基础上建周王府,其规模和华丽程度远在其他王府之上,故有“天下藩封数汴中”之说。

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五月,红巾军中龙凤政权的大将刘福通率军进攻中原,占领汴梁,其帝打着“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进驻开封,将汴梁定为首都,在宋、金故宫的基础上,营建宫室。红巾军龙凤政权定都汴梁一年多的时间,当时活动在苏皖一带的朱元璋部,亦接受其册封,奉行“龙凤”纪年。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28)

明代开封城,一是沿袭北京东京城的平面格局,二是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水患灌城的影响又使得城市平面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明代,黄河在今开封辖境共决溢86次,其中在城市近郊就达到58次之多,其间两次水淹开封城区,一次是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月,泛水由安远门(今北门)冲入城内。另一次是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大水冲入北门。

孔宪易《如梦录校注》:崇祯十五年(1642年),城外李自成起义军或城内官军(尚无定论)掘开黄河大堤,大水灌城,“锦绣中原……繁华胜景于此绝矣”。

明朝开封五重城市形态:护城堤—土城—砖城—萧墙—紫禁城。

明代开封城,号称“王府城”,按照王府等级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周王府,二是郡王府,三是仪宾府,四是其它王府。

明代开封城有两大特点,一是王府城,城内周藩各类王府众多,一是消费性城市,工商业市场发达。傅衣凌先生把明代的城市分为生产性的“苏杭型城市”和消费型的“开封型城市”两种。开封作为后一种类型城市的代表,其商业繁荣程度在全国居于前列。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29)

作为明开封城核心的周王府,位于全城的中心略偏北处。其中以萧墙南墙以外的东西大街(约今曹门至西门大街的位置)为标志,将明代开封城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以南为居民区和商业区,以北主要是王府宫殿区。

周王府的营造者是军功卓著的大臣冯胜,在朱元璋对开国元勋排名时位列第三。冯胜是周王朱橚的岳父,掌握河南等地的军政大权。

周藩世系自首任周王朱橚起至末王恭枵(xiao)止,共传11世13王,是与明王朝同始终的29个藩国之一。

以周王府为核心,其它类型王府如同“众星拱月”一样,基本上形成四大集中分布地带,一为分布在午门至南门的主干道南北两段、南门内有7座王府,午门前则有6座王府;一为土街附近,有10座王府;一为东华门东,有9座王府分布;一为西华门西南的周王府角楼附近,有8座王府。

徐府,是开封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仪宾府。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30)

据勘探查明:周王府萧墙墙基淤埋于地下3-5米深处。其南墙东起今南京巷南口向西经西大街、新街口、前营门,止于大兴街南口。西墙南起大兴街南口向北经大兴街,小旗纛(dao)街西口,穿过杨家西湖止于体育馆西口。北墙西起体育馆西口,向东经体育场门内、汽车三队,止于今开封市第28中学。东墙从开封市第28中学向南经卷棚庙、三元街、磨盘街止于南京巷南口。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31)

清代的开封城格局与前代相比,有两个显著的变化,其一、城市中心由宋金时期的宫城及名代的王府变为八旗驻扎的满城。开封城内的满城筑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城垣周长6里,为1丈左右的土墙,设东西南三门,规模小于明代的周王府,位置在周王府的东北方向。

其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潘、杨二湖。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32)

康熙五十年(1718年),才始在城内北部建造房屋,其东墙在今市二十八中一线,南墙在今市体育场门前的东西一线,西墙在今文昌后街南北一线,北墙在今北城墙南侧的东西一线。满城周围约6里。其中南门为正门。

开封满城内常年约驻有一千名左右的旗兵,另有大约四千名眷属。

1924年,开封满族人翟炳志以满族、蒙族人的名义向政府和社会各界呼吁救济,随后政府和各公益团体共鸥汀出资,在紧邻开封城墙北墙的地方新盖了100多间房供旗人居住。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33)

艮岳营造于延福宫和上清宝箓宫之间的东华门街以东,艮岳建设在上清宝箓宫北面。与东华门街平行的道路是马行街,也可以想象,要将艮岳包容在南方的上清宝箓宫,西方的宫城(延福宫)、北方的内城壁房源五公里的范围内,必定要破坏马行街,使之到达内城东墙。

认为艮岳超越内城北墙而向外扩展,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有数条:一是延福宫已越过内城北墙而向外发展;二是将位于内城外的景龙江引入内城,利用艮岳创造景观;三是据访问过金代开封府的范成大所述,艮岳残石被放置在封丘门外侧的河里。周宝珠依据第二条理由,采纳此说。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34)

宣和年间,从皇城东南角十字街到景龙门的街道上,建成“夹城牙道”,即在两侧筑起墙壁的官道。简单的可以理解为这是设在道路中央的皇帝专用道路,其构造与御街相同。从东华门街过景龙江至新酸枣门的朝北道路,相当于朝南的御街,是开封城内的第二中轴线。

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八月,延福宫完成。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二月,上清宝箓宫完成。位于二者之间的是景龙门,该门位于宫城东侧街道(东华门街)贯穿城内的位置,在政和年间后期发挥着特殊作用。首先,从延福宫到上清宝箓宫,艮岳之间修建了特殊道路(複道),徽宗参加神霄派祭礼时,尝尝往返于这条路上。另外,他还行幸艮岳,享受“天上”景观,也就是说,可以认为景龙门是从世俗世界通往神圣世界之间的桥梁。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35)

在徽宗朝最经常得到祝贺鸟类是鹤。

在古代的祥瑞中原本并没有鹤,鹤受到庆贺很可能是由于它们与道教的关系。

在徽宗时期,多次有报告说鹤群出现在宫廷或与皇帝有关的建筑附近。

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十二月,有数千只鹤从万岁山(艮岳)飞到上清宝箓宫附近。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36)

艮岳可以视之为徽宗加强宫苑建设的第二期工程。

徽宗在位十年后开始谋划扩大皇宫的占地。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十二日,宋哲宗驾崩,徽宗被立为皇帝,与向太后共同执政。十年后,即政和元年(公元111年),徽宗30岁。

他将一个酿酒作坊、两座兵营、两座佛寺和一个皇家裁缝作坊迁到皇宫正北,又将延福宫从工程西侧“迁移”到一处安静的新址。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将新建的延福宫描述成北宋最奢侈的宫廷工程。它共有七间大殿和三十个亭子,其中最大的宫殿宽120尺,还有一座高110尺的假山,上面建有一座亭子。

尽管延福宫内有很多花园,但是宋徽宗还是决定在东北部建一座花园,位于旧城的城墙内,并与新建的道教上清宝箓宫相邻。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37)

艮岳四里说:《宋史》、《汴京遗迹志》、《艮岳记略》、《阳化宫记》等均记艮岳在汴故城(或称京城、旧京城、里城)东北隅,但都无参照物。仅和维《愚见纪忘》记述相对较详,其艮岳在宫城东北,景龙门以东之地。

景龙门俗称酸枣门,东曰安远门,俗名旧封丘门;西曰天波门,又号太安门。

艮岳的四至定为:景龙门南北一线为西界,东华门以北的东西一线为南界,里城北墙为北界,封丘门南北一线为东界。艮岳为东西略长,南北稍短的长方形,东西约600米,南北约500米,周长约2200米。

艮岳四至既已明朗,即可推算出其周长。

艮岳南北为宫城北墙与里城北墙之间距,根据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勘探结果,长约500米。艮岳东西长为景龙门与封丘门之间距,考古勘探资料表明,里城北墙长约2570米,宫城北墙长约570米,宫城位于里城正中偏北部,据此推算,宫城东墙至里城东墙长为2570米减去570米,再除以2,即1000米。景龙门向南一线与宫城东墙接近,且按同一直线计,即景龙门至内城东墙之间,开封素有“五门不对,北门偏东……”的说法,据此大致推定,景龙门至封丘门段长约600米,即艮岳东西长约600米。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38)

艮岳一圈有十余里,主体是三座山,三个池塘。

在东北方最高的是万岁山,也叫作艮岳山。万岁山之南是寿山。万岁山和寿山之间有一块巨大的盆地,盆地中间是平静的雁池。雁池北岸有着园林最主要的建筑群,如萼绿华堂、绛宵楼、书馆和八仙馆等。

园林里三座山的第三座山在万岁山的西面,叫万松岭。万松岭以南,也是雁池的西北角,是另一个大池塘——大方沼。大方沼的西边连接着第三个池塘——凤池。

磐固候神运石,在西面的正门阳华门附近。从阳华门进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八十棵夹道的荔枝树。从荔枝树中穿过,是一株来自南方的椰树。椰树后面的平底上,就是放在亭子里的神运石。

比神运石稍小一点的奇石有两块,一块放在寰春堂,叫做“玉京独秀太平岩”,另一块放在萼绿华堂,叫“庆云万态奇峰”。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39)

艮岳十余里说:《汴京遗迹志》称,艮岳寿山在汴古城东北隅,有学者据此认为,艮岳应该以里城东墙为东界,只有这样,艮岳才能达到周十余里的规模。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40)

宣和年间建成的艮岳,周围十余里,面积约750亩,是在城内低洼地上兴建的大型假山园林,满足了汴京人对山的渴望。其最高峰九十步,约合143米。其历史影响是:北宋东京宫苑的发展在于在宫苑内开创了大型山水园林的先河。

宋代是历史上唯一没有离宫别馆的统一朝代。与前代相比,汴京是唯一没有山川天险的平原都城,人口密度大,土地开垦率高,城市内外更是寸土寸金。宋代的土地私有化大发展,国有土地仅占垦田数的不到百分之五,官方不可能有大面积山林,空地。所以,这两大因素决定了北宋的皇家园林面积急剧萎缩。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41)

艮岳园中有大量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包括从四川运来的长臂猿,还有数百头鹿。

艮岳重现了国家的山水奇景,并将全国各地的树木花草移植到园内,如枇杷、橙柚、柑橘、荔枝、木兰和茉莉。

修建艮岳似乎是花费最高的一项工程。

之所以如此昂贵,是因为大部分的岩石、树木及其它植物都要经过长途跋涉运至京城。

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有人向徽宗奏报,负责为宫廷采购的人使用各种手段谋取私利,例如不按照市场价格付款,或将一些物品中饱私囊。报告者建议,应当要求所有的购买都提供收据,上面具体写明日期、价格和数量。

作为回复,徽宗颁了一份手诏,开头是“朕君临万邦,富有四海,天下之奉,何有所阙”。

接着写道:自己经常会给各负责机构现金、度牒或丝帛,用来购买有奇趣的石头和植物等物品。其中一些是要安置于祖庙中作为祭品之用,或用于赏赐重要的大臣或皇亲,因此这些物品并非为自己使用。

徽宗宣布,采买这些物品时,任何腐败都将被视为严重犯罪,不能宽恕。

但徽宗的严厉警告似乎收效甚微,负责总管工程的朱勔不仅自己贪污腐败,而且还对他给百姓带来的疾苦不闻不问。这样一来,搜刮这些花木与石头的方式总会被视为这座园林的污点,是徽宗毫无节制的奢侈生活的象征。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42)

花石纲主要为修艮岳而搜集运输花石之物,可实际上不全如此。如延福宫、后苑、琼林苑等所植南花奇石,都与此有关。其它如蔡京、王黼(fu)、童贯、梁师成等一大批官僚、贵族、内侍等私人园林,也都是利用花石纲而兴建起来的。可以说,北宋末年东京官私园林之盛,都与花石纲有不解之缘。

宋徽宗“始爱灵璧石,既而嫌其止一面,遂远取太湖,然湖石粗而太大,后又撅于衢州之常山县南私村,其石皆峰岩清润,可置几案,号为巧石。乃以大者叠为山岭,上设殿亭。所用既广,取之不绝,舳舻相衔”。由此可知,衢州常山石为艮岳石重要来源之一。关于太湖石,靠近运河,运输方便,艮岳用量亦大。

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大建艮岳之时,蔡京更诡称花石是“人间弃物”,为徽宗造舆论。同时,造巨船2400艘,专门运送应奉之物。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43)

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从南方太湖石中发现一块15米高的巨型太湖石(昭功敷庆神运石),需要近百人手牵手才能将其环绕。

僧祖秀《华阳宫记》:独神运峰广百围,高六仞,锡爵磐固候。

《宋史·朱勔(mian)传》:尝得太湖石,高四丈。

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宋尺约31厘米。

中国淡水中的船只最大载重量为2000石,实际使用载重量只有四分之一,也就是500石,大约折合30吨。

汴河是宋代交通的动脉,承运了绝大部分供应朝廷的粮食(漕粮),占全国总运力的80%以上。汴河河段只有不足两米深,宽不过十几米。

著名的赵州桥拱高只有7.23米,明代杭州的拱宸桥(古代最高的桥之一),桥高只有16米。

北宋时期许多城市都有水道,让河流穿城而过,在城墙上专门开有水门供船只通过。但城市的水门往往只有几米高。

汴河从外城穿城而过,经过两个水门,分别是西水门和东水门,从西水门到东水门外七里的地方,一共有十三座桥梁,其中有三座桥是虹桥,可以通船,其余的都是平桥,无法通船。

《宋史·朱勔(mian)传》: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yuan)以过者。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44)

当时,宋徽宗不惜民财民力,不顾国力不支,一味大兴园林,不仅引起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无力抵挡金兵的进攻。

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十二月,艮岳从启动到建成。

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辽金战争爆发。

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廷对辽主战派童贯蠢蠢欲动。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四月,方腊事件被平定,抓住方腊是名将韩世忠,统领这场战役的是宦官童贯。方腊起义,一共破了六个州,五十二个县,平民死亡二百万以上。同年三月,宋江起义在海州(今连云港)被张叔夜击败。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二月,宋徽宗派赵良嗣去往金国,宋金结成海上之盟。

保大元年(公元1121年),辽国宫廷斗争达到高峰,金国趁虚而入。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辽联盟结束。当年4月,宋徽宗将辽天赐帝的使节赶回,拒绝承认天赐帝政权。五月,童贯率军进攻辽国,连吃两次败仗,北宋第一次收复燕京失利。九月三十日,辽国大将郭药师投降北宋。十一月,北宋集五十万兵力攻辽失败,第二次收复燕京失利。

天辅六年(公元1122年),十二月初六,金军占领燕京。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正月到二月,经过艰难谈判,宋徽宗从金国手中赎买回燕京,四月正式收复燕京。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六月,朱勔被封为宁远军节度使,醴(li)泉观史。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45)

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道士刘混康胡诌说,皇城外东北隅地势低下,皇嗣因此不广,如能天高,当有多子之福。是年十二月,以户部侍郎孟揆主持营建,在景龙门内,上清宝箓宫之东,破土动工。这座园林,模拟杭州之凤凰山,取名万岁山,后又取名艮岳。

刘混康与艮岳

南宋时期,坊间流传,道士刘混康建议徽宗在京城东北方向修建一座假山,这样一来他就会子孙繁茂。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召刘混康入宫。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刘混康在开封去世。

徽宗在十八岁(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6月)结婚之后,不到一年(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4月13日),第一个儿子(赵恒,后来的钦总)就出生了。

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赵恒为皇太子。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10月),徽宗的第一位孙辈(赵恒的儿子)后代出生。

徽宗在位期间,后宫一共为他生下了六十五个子女,而宋朝其它皇帝最多的也才二十六个。子女数量与他接近的是唐玄宗(60个),清康熙(35个),清乾隆(27个)。

在刘混康去世的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徽宗有18个孩子在世。

在艮岳启动修建的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无数据,在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赵恒被封为皇太子时,徽宗有34个子女在世。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46)

《挥麈后录》卷二中有一段传说,徽宗即位之初,道士刘混康道:京城东北隅地叶堪舆。倘形式加以少高,当有多男之祥。

于是,建造数仞崗(gang)阜,结果接二连三产下男子。徽宗开始信奉道教,并营造艮岳。但是全面营造艮岳是在政和年间之后。

艮岳起初作为宝箓宫一部分修建,后来随着其占有面积的扩大,便被视为独立的建筑物。

艮岳的范围,据说达到周围10余里,内城周围22里。

《纪事本末》卷一二八《万岁山》條可知,在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九月左右,艮岳工程开始。可见,艮岳工程与宝箓宫是同时进行的。官方宣布艮岳完工,是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47)

中国园林史上有两大超新星一样惊艳闪烁的事物,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空前绝后的光彩,一是艮岳,二是皇家园林定期开放制度的“园林绿政”。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山川的平原都城,汴京用人工的力量模仿自然,凸显了中国元素园林的精髓特色,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因而,也对后代产生着重大影响,元、明、清时的皇家园林是两宋的一脉相承。汴京园林取得巨大的栽培成就、造园成就、美学成就,影响深远。同时,朝廷园林的花期共享,由以往的专为皇家贵族服务,转变到兼顾服务于广大民众,关注并向民众提供精神享受,是一重要创举,将园林的多功能作用也发挥到了极致。

皇家园林平民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定期面向民众开放,遂成为宋朝的一项德政。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以后,艮岳基本建成后,还在不断的增添内容,花石纲之役也继续进行。此时艮岳与西边之延福宫通过景龙门複道连在一起,北边亦跨过旧城,将城北之景龙江囊括入内,所以东尽封丘门,西至天波门,旧城内外之园林浑然一体,成为北宋末年的东京最大最美的皇家园林。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48)

北宋东京的宫城,系从唐宣武军节度使衙署及五代时期的皇宫大内发展而来,用地受到诸多限制,长期以来不得不将皇城和宫城合二为一,把部分中央官署设在皇宫内前部,而把皇帝居住的寝宫及后妃宫放在皇宫后部,中间仅以一条东西横街相隔,直到北宋末年的政和年间,才在宫城北部修建了延福宫,景芳苑等。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49)

探寻开封城摞城遗迹(开封城摞城六朝皇宫)(50)

据《如梦录·周藩纪第三》,周王府周围府墙名萧墙,四周有门四: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后宰门。萧墙内设紫禁城一座,城高五丈,上有花垛口,内有栏马墙。设四门:南为端礼,北为承智,东为礼仁,西为尊义。端礼门三瓮三开,由校尉把守。紫禁城中轴线上有银安殿、存信殿、寝殿、棋盘宫、养老宫等。其后有煤山,围绕煤山是一座人工花园。

礼仁门东北是百花园,名寿春园,园内人工假山与真山无异,上建高楼五间,金碧辉煌,名曰凌虚阁,下有九如洞,洞内曲折盘旋。设计之奇,游玩通宵,不能尽揽。园内还载有四季不谢花,万紫千红,花开似锦,可与徽宗艮岳相比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