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不相信女儿没考上清华(1950年林徽因因儿子两分之差落榜清华)

前言

“这个问题我只问你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你选择的人为什么是我?”

“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你准备好听了吗?”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直到今天,后世依旧有不少人为他们的爱情故事沉沦。

林徽因不相信女儿没考上清华(1950年林徽因因儿子两分之差落榜清华)(1)

林徽因与梁思成

建筑学家与诗人爱情让许多人感慨万千,不过今天我不与大家探讨他们的美好爱情。在查找资料时我发现了,在林徽因的身上还有一则她与儿子的故事,同样的让许多人泪目。

林徽因为儿子查试卷

1950年,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他的目标非常明确,考取清华建筑系。林徽因与梁思成都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建筑学家,儿子有这样的梦想再正常不过,可其实,林徽因不知道这个目标从来就不是儿子想要的。

1932年,林徽因在北平诞下一子,儿子的降临让夫妻俩高兴不已,看着儿子软软的脸蛋,他们欣慰至极。

梁思成为儿子取名叫梁从诫,他们希望儿子能成长为向北宋时期著名建筑学家李诫那样的人。从名字上就足以看出夫妻俩对孩子期望满满。

等梁从诫稍微长大以后,梁思成与林徽因对儿子的期盼更加明显,像普通的家长一样,他们也有着望子成龙的心情。

林徽因不相信女儿没考上清华(1950年林徽因因儿子两分之差落榜清华)(2)

从小林徽因对梁从诫的要求救非常严格,在学习方面更加如此,他们规划好了孩子的未来的道路,那就是成为建筑学家。

夫妻俩都是有名的建筑学家,对孩子有这样的期望,也并不奇怪,可他们错就错在没有询问过孩子的意见。

对于父母的指教,梁从诫从不反驳,他按照父母的栽培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着。要是能一直这样下去,倒也没事,可梁从诫在读书期间找到了自己喜欢,并想要为之坚守一生的东西。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梁从诫上中学后,首次接触历史时,他深深地被这门学科感染,在之后的学习中,他更加坚定了未来也要学习历史的想法。

在读中学的年纪能有这样清晰的认知,对于他这样的孩子来说实在不容易,要换做其他家或许早就开始庆祝了。

可是梁从诫不一样,他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更知道他们让自己学习建筑学的决心。为了不让父母失望,梁从诫没有将自己的爱好告诉他们,这个秘密之后一直被他埋在心底。

林徽因不相信女儿没考上清华(1950年林徽因因儿子两分之差落榜清华)(3)

梁从诫在痛苦的抉择下,还是选择了建筑学。1950年,梁从诫参加了高考,在填写志愿时,他的第一选择是清华建筑系。

考试结束以后,所有人都觉得梁从诫一定能顺利的上大学,不久以后他就能在父亲的手底下学习。

可就在大家开心之际,反转出现了,梁从诫没能顺利考上清华。

录取结果出来的那天,梁家上上下下都紧张不已,尤其是林徽因早已经坐立不安了。虽说她对儿子的能力很认可,可是在公布结果这天,紧张的情绪还是难以掩盖的。

在焦急的等待下,清华的录取结果终于公布,林徽因第一时间进行查询,可看到的结果与她想得完全不一样,自己的儿子并不在名单中。

这样的结果对于林徽因来说实在难以接受,她左思右想还是没能想通这是为什么。过后她询问儿子的成绩,这才得知原来孩子与清华的录取线差了两分。

林徽因不相信女儿没考上清华(1950年林徽因因儿子两分之差落榜清华)(4)

林徽因、梁思成及其母亲

得知分数以后,林徽因更加不可置信,仅仅两分错失清华,她怎么想怎么都觉得不可能,林徽因一直对儿子的学习非常关注,他的成绩在班里一直是名列前茅。

既然不是儿子能力的问题,那究竟是怎么回事,林徽因怎么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在她冥思苦想之后终于得到了一个结论:莫非是判卷时出了问题。

这也是很有可能的,因为阅卷过程都是人为的,稍微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出现偏差,被判错的情况极有可能存在。

为了搞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她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前往教育局对儿子的试卷进行了仔细的审查。

林徽因一直觉得是判卷有误,只要能证实这一点,儿子就能够去往清华学习建筑。但后续的事情的进展让她意想不到。

林徽因不相信女儿没考上清华(1950年林徽因因儿子两分之差落榜清华)(5)

林徽因

在友人的帮助下,林徽因找到了儿子的试卷。原本她是很期待看到试卷的,但真正拿到的这一刻,她突然产生了担忧,若是儿子真的是没有考好,那她应该怎么办。

林徽因思虑没有被友人看穿,愣了一下神以后,她立马清醒过来,继续检查试卷。

就在这时,林徽因突然发现,试卷上的空白处有一句不在答题范畴内的话:我喜欢历史,但这个秘密父母从来不知道。

看到这句话以后,林徽因彻底惊呆了,她万万没想到,儿子的真实想法竟然是这样的,就像他说的,自己与丈夫似乎真的从来不了解儿子,他的爱好,他想做的一切,他们都从未真正知晓

因为自己与丈夫都是学建筑出身,他们也试图将儿子培养成建筑人才,但万万没想到在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儿子身上前,他们从未询问过孩子有什么样的爱好。

看到那几个字,林徽因楞在原地许久。在回家的那段路上,她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儿子这些年来从未违背过父母的意愿,他放弃了喜欢的历史,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选择了建筑,儿子做了这么多,她还有什么好生气的。

林徽因不相信女儿没考上清华(1950年林徽因因儿子两分之差落榜清华)(6)

梁从诫

林徽因是个开明的母亲,很快她便想通了,她同意了儿子的决定,允许他去学习历史。终于清华落榜的他顺利进入了第二志愿——北大历史系。

查试卷完全是无稽之谈

多年后,林徽因与儿子的这桩趣闻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所有人都纷纷称赞,林徽因真不愧是个开明的母亲,虽然刚开始对儿子有着严格要求,可得知实情以后,她选择了放手,还给了儿子选择了未来道路的机会。

这则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保留了下来,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讲述着这个小故事。可其实这则被许多人感慨的趣闻是假的,这只是有心人编撰出来的而已。

当然这可不是我在信口开河,在后续查找资料,这一点就被证明了。

第一点,在故事中,梁从诫是两分之差没能考上清华建筑系,可实际上在调查时发现,梁从诫距离建筑系的录取分数线相差了八分,并不是故事中所说的两分。

林徽因不相信女儿没考上清华(1950年林徽因因儿子两分之差落榜清华)(7)

分数都与真实情况不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很难不被人怀疑了。不过确实单凭分数说明不了什么,有人可能会反驳说,或许是在口口相传时,有人做了夸大,才会出现这个情况,确实这样说的话,情况倒也显得合理多了。

不过,这则故事经不起推敲的可不止这一点。

其次,梁家虽为大家,对儿子也确实有着很高的期望,可实际上,梁从诫并没有受到父母如此严格的管教。

林徽因与梁思成是非常开明的父母,虽说为儿子取得名字是有向建筑学家李诫学习的意思,可在儿子未来道路的选择上,二人从未多加干预,更别提逼迫他学习建筑。

这一点在梁从诫的讲述中就能看出来:早些年在接受采访时,梁从诫说过,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经常被父母带着进行建筑文物的考察工作,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对建筑耳濡目染,培养兴趣。

林徽因不相信女儿没考上清华(1950年林徽因因儿子两分之差落榜清华)(8)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确实滋养了不少对建筑美学的喜爱,之后更是多次要求父母在外出工作时带上自己。

梁从诫的这一段话足以说明,父母确实是有心让他学习,他也是真的在此过程中爱上了建筑,并非那则感人故事中说的一样。

再者,就是梁从诫对于建筑的态度,感人故事中讲述了梁从诫对建筑非常厌恶,反而对历史学很是上心。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第二条原因其实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梁从诫原本对建筑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建筑学不是父母逼迫的。

梁从诫在之后接受采访时,曾经这样说道:

“从小就对建筑、对绘画有极大兴趣的我投考清华大学建筑系,因几分之差,未能如愿考入,转而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我父亲是建筑系主任,但是他没说话。”

林徽因不相信女儿没考上清华(1950年林徽因因儿子两分之差落榜清华)(9)

也就是说,考入清华建筑学是梁从诫的梦想。这一点梁从诫的友人也可以证明,周承恩在书中这样提到过:喜好美术、工艺以及建筑设计等,这是他对梁从诫的评价。

梁从诫对建筑的热爱明显人都能看出,身在建筑世家让他在很小的年纪也爱上了建筑。从小他听母亲讲述关于建筑的故事,与父母一起画画、读书、玩玩具,那成了他一生那以忘怀的时光。

或许在他心中,梁从诫一直将父母当做自己的榜样,为向他们一样,梁从诫也付出了百倍千倍的努力。

但是非常可惜,仅以几分之差,梁从诫与他的爱好失之交臂。上世纪90年代,梁从诫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了这个遗憾。

没能考上建筑系,是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

林徽因不相信女儿没考上清华(1950年林徽因因儿子两分之差落榜清华)(10)

到这里,事情的真相总算是呼之欲出了,这则感人的故事现在看来根本就是一场谣言。

不过,我在查阅自资料时发现这个故事中有一点说的是对的,林徽因确实为孩子前往教育局查过试卷,那是在1946年,林徽因的女儿在考试时发挥失利,她便托人为女儿查了成绩。

民国时期,作为建筑学大家的林徽因有这个特权,为了女儿考虑,她拜托友人调取了女儿的试卷。

假的故事被人一直传播到现在实在是令人费解,那到底这则假的不能再假的故事为何会出现?这又是谁编撰出来的?

经过了后续的查阅资料,我发现其中有这样的一种说法,编撰故事的人主要是为了突出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烘托当时教育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

林徽因是名人,在他身上的发生的故事一定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再加上原本林徽因就为女儿查过考卷,经过四处整合,这个故事也油然而生。

林徽因不相信女儿没考上清华(1950年林徽因因儿子两分之差落榜清华)(11)

原因看起来确实是有些道理,但同感人故事本身一样经不起推敲,林徽因的儿子高考那年已经是建国之后了,这时发生的故事与民国完全没有关系,又怎么可能能突出民国的教育制度,实在是荒诞。

距离这则故事出现的时间越来越远,后世了解到的信息也越来越有限,对于为何会有这样的故事诞生,以及故事的创作者是谁,我们可能再也不得而知。

不过,这则故事确实非常精彩,林徽因对儿子的疼爱,儿子对父母的理解都刻画的十分生动,也难怪会一直流传下来。

历史学家到“自然之友”

没能进入建筑系成为梁从诫一生的遗憾,但是好在进入到历史系的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梁从诫从那以后踏上了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道路。

1954年,梁从诫从北大历史系毕业以后,又读了研究生,毕业以后跟随国家的分配来到了云南当历史老师。

林徽因不相信女儿没考上清华(1950年林徽因因儿子两分之差落榜清华)(12)

在云南,梁从诫一共待了四年的时间。梁从诫壮志嶙峋,自然不愿一直在偏远地区发展,他要去实现更加远大的抱负。

可惜之后社会进入了停滞期,梁从诫无力施展才能。1978年,在组织的允许下,他来到了大百科出版社。

梁从诫一直都很是低调,世人将他称为“学者”、“专家”,可他却摇摇头:

“我很清楚,这些称号我都没有资格接受。当年从北大历史系毕业,做了几年研究生,基本上没有正经读书。既无专业又无专著,有什么资格被称为专家、学者?”

改革开放以后,梁从诫先后又创办了多部百科杂志,在其中探究了西方的论点,讲述了自己的看法,将先进的西方理论推广起来。

当然除了这些以外,更值得关注的是杂志创办期间,梁从诫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将环保意识逐渐推广开来。

林徽因不相信女儿没考上清华(1950年林徽因因儿子两分之差落榜清华)(13)

随着对环保的深入了解,梁从诫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变了,他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环保问题,并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其实在最开始,梁从诫对于环保并没有太过看中:

“我之前也不是一个环保主义者,我小时候也抓过蛇、打过麻雀和鹿子,还吃过它们的肉。”

年轻时期的梁从诫对于环保也是一无所知,可直到身边朋友向他分享了周边环境的加速恶化以后,梁从诫就有了很深的触动。

工厂污水排放、山林处滥砍滥伐,每一个都让他感到触目惊心,于是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梁从诫有了保护环境的想法。

1992年,梁从诫将几个朋友凑在一起,成立了一个环境保护的组织,这正是最早期的自然之友。

林徽因不相信女儿没考上清华(1950年林徽因因儿子两分之差落榜清华)(14)

其实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时的梁从诫年事已高,有着历史学家身份的他完全可以停下来好好享受生活,可梁从诫不这样想,为了推进环保工作的进程,他一直在路上奔波。

那时候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潮时期,对环保这一块很多人都非常不理解。梁从诫最开始也遭遇了不少的麻烦。

为了创办专门的机构,梁从诫不停的筹钱,找部门,终于“自然之友”正式成立。

梁从诫的一生实在是跌宕起伏,从小时候对美术的热爱,到想要进入学习建筑,再到高考失利,不得已来到历史系,再到老年以后创办了自然之友,跨度实在是大。

梁从诫虽说没能学习建筑,成长为父母一样的建筑学家,可好在之后的之后的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更加优秀的人,为中国社会做出了更加不可磨灭的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