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道娱知(从娱神到娱人)
——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园林庭院剧场的设计演变
文 / 李云鹏
主持人语:在论及中国近代艺术史时绕不开“西风东渐”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巨大影响,与此同时,17世纪之后“中国风”在西方绘画中的盛行一时则没有引起国内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西方人在近古中国的游历观察和细致描绘,留下了大量美术作品,是我们了解摄影出现之前中国社会风物的重要图像资源。本期廖琳达、廖奔的论文研究了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绘画中的“中国风”的初起及在几个世纪间的发展变化:西人在大航海时代充满探索世界的兴趣,起初是根据传说和文字记述而产生的对东方中国的想象,在生活和艺术中模仿创作中国题材的内容,兴起了中国风;至后来大量专业人士游历中国,用详尽写实的西方绘画系统描绘中国图景,给西方世界带去真实的中国视觉印象;近代中国外销画与西方绘画在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上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作者清晰简明的梳理引人入胜,也让国内读者对这批艺术史上重要中国图像资源有了认识上的新思路。西方园林当中的庭院剧场是西方贵族阶层文化活动的重要场域,本期李云鹏的文章总结分析了“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代庭院剧场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一些典型庭院剧场的建筑形式,指出庭院剧场是建筑、园林、戏剧艺术共同影响的产物,不仅给园林艺术景观带来精彩的一笔,其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人的世界观的变化。本期杨晓能的文章对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阿斯特金艺术博物馆的建馆过程和该馆曲折的中国艺术的收藏故事娓娓道来,增进了读者对这家国内知名度还不太高的重要艺术博物馆的认识。(王红媛)
内容摘要:庭院剧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中重要的空间类型,是“户外的厅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庭院剧场的设计随着园林主人情感、审美情趣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不断的演变,成为文艺复兴园林中最为精彩的景色。在过去的学术研究中,对于园林中庭院剧场的关注相对较少,本文从文艺复兴时期园林案例出发,结合地域文化与造园手法对露天剧场的空间要素、布局特征、隐喻内涵等方面做进一步分析探讨,归纳总结文艺复兴园林中庭院剧场的艺术特征及演变过程。
关键词: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 庭院剧场 水剧场 巴洛克园林
露天剧场(Amphitheater)是建筑发展史中重要的建筑类型,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作为祭祀、歌舞、戏剧等表演的物质载体,满足了人类不同时期的精神需求。露天剧场指的是不完全封闭的剧场类型,与封闭的室内剧场相对应,是户外有固定舞台和相关设施的演出场所〔1〕。
古罗马时也常将露天剧场设在轴线的终点处,或单独形成一个局部,一般规模不大,供家人或亲友娱乐用,最小的只容二十多人,往往以草地为台,植被修剪整形后作为背景〔2〕。在意大利的园林中,存在同样功能的露天剧场(Theater),受园林面积的限制,露天剧场的规模逐渐变小,演出的功能被延续了下来,空间的设计却更为精致,最终成为极具意大利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景观要素。虽都名为露天剧场,但是指代的对象却不相同。英文Amphitheater一般是指规模巨大的圆形露天剧场和竞技场,而Theater是指园林中规模较小的露天剧场,为了便于区分,文中称为庭院剧场。庭院剧场是戏剧表演的舞台,又是对外社交的厅堂,人们在此交际、娱乐、避暑、休养、沉思。这里成为展示家族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最佳平台,不遗余力地修建园林,成为一种流行的风尚,于是,在园林主轴线或重要的景观节点处,一座座不同主题造型的剧场与喷泉水景、壁龛雕塑、植物造型等景观交相呼应,呈现出最精彩动人的风景。
古罗马时期园林中的庭院剧场
在公元7世纪左右,古希腊人就开始建造露天剧场,他们在剧场神坛上举行祭祀活动,祈祷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庇佑。古希腊实行联邦制,公民参与集会的积极性很高。由于它的城市一般面积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最多的也只有数十万,根据现存可查希腊境内的古希腊时期剧场统计,剧场平均容量在11000人。城市中剧场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正如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在《建筑十书》中分析的那样,古希腊的乐池追求一个完满的正圆,并以圆心为原点做正圆的圆弧形成一层又一层的看台。
到古罗马帝国时期,混凝土和拱券技术的应用,使得剧场建筑空间变得丰富,用材变得轻巧,细节变得华丽。同时,罗马的剧场经常与一些别的功能建筑进行复核设计,增加它的功能和形式上的丰富性。如古罗马时期庞贝古城中,剧场在城市中心处,和市场连接一起。这种剧场与其他建筑组合的形式成为罗马剧场的一大特点,也成为后世设计的原型。但露天剧场的规模庞大,无法满足元老贵族小众群体观演的需求,于是一种“微缩版”的庭院剧场开始出现于贵族的园林之中。
哈德良庄园(Villa Adriana)建造于公元118年至133年,是古罗马皇帝哈德良(Publius Aelius Hadrianus)在罗马东部设计建造的一座大型宫苑园林。其间包含神庙、图书馆、宫殿、希腊式露天剧场、浴场、学园等诸多功能性建筑,是古罗马帝国经济繁荣与艺术品位在建筑园林上的集中体现。这座庄园中海剧场(Teatro Marittimo)与卡诺珀水池(Canopo)的设计布局和装饰手法对后世园林中庭院剧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剧场内部有剧场、浴室、餐厅、图书室,还有皇帝专用的游泳池。岛中心有亭、喷泉,周围是花坛,岛的周边以柱廊环绕,有小桥与陆地相连。整个建筑区域直径约43.5米,围以高高的混凝土墙〔3〕。这种圆形水池设桥进入的做法,直接影响到文艺复兴时期兰特别墅园(Villa Lante)和博博利花园(Boboli Garden)中伊索洛陀(Isolotto)园〔4〕。
卡诺珀位于山庄南侧尽头,是一条长约119米,宽18米的水池,水池两端为弧形。河边立有人柱雕像,人像为柱身,头顶的柱头是希腊人身柱式,入口券拱空廊,中立埃及雕像。在水池的尽头是一座宏伟的半圆形宴会厅,曾是哈德良举办放荡不羁的宴会的场所〔5〕。
尽管在哈德良山庄拥有露天剧场建筑,但从一些文字记载中得知,哈德良都是在海剧场和卡诺珀水池举办宴会,可以反映出小型的庭院剧场更符合人的感知体验的舒适和空间活动的尺度,受到这位皇帝的喜爱,这两种小型庭院的设计手法在后世的文艺复兴时期园林中被建筑师不断学习改进。
文艺复兴时期园林中的庭院剧场
文艺复兴初期,设计师和园主都试图追溯和重现古文献中记载的美好古代庄园的世俗生活〔6〕。在人文主义和重塑古罗马荣光的思想潮流下,建筑师不断从罗马古迹中获得灵感,造就了文艺复兴园林的典范。在此基础上,建筑师们又结合庄园主的需求不断对园林的设计突破创新,依据这一时期园林中庭院的布局特征,本文将之分为草地剧场、水景剧场、立体剧场、绿荫剧场四种主要表现类型。
一、草坪剧场
草坪剧场造型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露天剧场相似,巨大的草坪为大型戏剧演出提供了充足的场地与条件。平面有圆形、马蹄形、一字形、扇形等多种形式。场地的中央作为表演的舞台,观众席围绕于场地的四周,座位逐次抬高,满足观众们的观演需求。
波波利花园中的草坪剧场是极具代表性的,它是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城内的私家庭院,由建筑师特里波特于1550年开始主持修建。露天广场位于皮蒂宫之后,这里最早是为建设皮蒂宫而开采石料的场地。广场的设计是以古代竞技场为灵感,马蹄形平面围合着6层逐渐升高的观众席,在观众席之中按照比例间隔布置着24座壁龛,壁龛的后方高大整齐的树篱,成为剧场中天然的幕布与背景。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执政期间,从古罗马娱乐中获取灵感,多次安排象征战争与征服的表演,甚至还曾在皮蒂宫的庭院内上演驾船海战表演。1637年7月15日,为了庆祝费迪南德(Ferdinand)和乌比诺公主(Urbino)的婚礼,在波波利花园中的露天广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演出。剧场的四周被火把映照得如同白昼,骑手们身着华丽的传统服饰,骑在装饰着鲜亮羽毛的战马上环绕剧场中央的巨人奔驰,主人公阿米达(Armida)在由4头大象架起的平台上出场,并与邪恶的巨人战斗,取得最终的胜利〔7〕。出人意料的表演形式和声势浩大的舞台效果成为美第奇家族政治外交的手段,借此向市民和邻邦宣扬自己的统治下繁荣安定。
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利花园草坪剧场效果
二、水景剧场
教皇在16世纪的意大利拥有最高的权力,这使每一位主教都觊觎教皇的位置。通过修建精致宏伟的花园成为主教们展现实力的一种手段。开阔的场地在空暇时显得单调,而在剧场中建造景观来作为背景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在以避暑为主要功能的意大利园林中,水是极为重要的题材,带有水景的剧场的类型变得丰富多彩,大量的剧场中开始结合喷泉设计建造。花园中露天剧场带有水景,就称其为水景剧场,其形式也各有不同。连续券拱门式壁龛墙面,是使用较多的一种形式〔8〕。
阿尔多布兰迪尼庄园(Villa Aldobrandini)地处罗马城东南的弗拉斯卡蒂 (Frascati) 小镇。1601年,红衣主教阿尔多布兰迪委托建筑师波塔(Della Porta)负责庄园的设计,工程师封丹纳(Giovanni Fontana)负责设计瀑布及供水系统,力求将庄园改造成一座气势恢宏的宫殿,并创造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花园。整个庄园的平面布局采用两条轴线垂直相交的布置,西北方向的纵向轴线贯穿全园,沿着轴线经入口广场、林荫道、主体建筑、露天剧场、水阶梯、贮水平台依次展开,形成对称的台地景观。
剧场位于主体建筑之后,主教在此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不仅参考了同时期其他庄园,还专程派人前往红衣主教甘巴拉(Gambara)所建的庄园考察,他不单要超越其他主教,还要炫耀权力与财富。为了解决园内缺水的问题,花费巨资修建了一条专用的供水管道,为园林提供充沛的水源。整个剧场建筑充满了绚丽的巴洛克风格,左右各有三开间的十字拱券结构的房间,均匀分布着5个立有神像拱券形门式壁龛。壁龛中央是希腊神话中的泰坦巨人阿特拉斯(Atlas)肩负象征穹顶的天球,脚踩着被打败的恩克拉多斯(Enceladus),原本还有大力神赫拉克勒斯(Hercules)站在阿特拉斯身后。两旁则是半人马(Centaur)、波塞冬(Poseidon)、潘神(Pan)等众多神话人物。水流则赋予了这座宏伟的水剧场灵魂。水从高处经多级瀑布平台、链式水渠,到达剧场上部石柱的顶端,然后高速旋转跌落到剧场结构内部,推动弗安塔娜设计的动力机关产生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水流的动力不仅使剧场建筑内部机关运作,也会触发壁龛神像内部的机关,发出各种音效,潘神手中的排箫,在水流的驱动下可以发出尖锐的声音;整个场景发出了无数旋涡的水伴随着雷鸣般的声音。这组雕塑左边站着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Polyphemus),正在吹着汽笛;右边是一个半人马吹着海螺,显然声音很大,甚至10.9KM(6.4英里)以外的地方就能听见〔9〕。天主教神父兼作家理查德·拉塞尔斯(Richard Lassels)在他的《意大利完全之旅》书中曾描述为:“雨声、冰雹声、雷声”〔10〕。水剧场上方原有大量的雕像,后被拿破仑掠走。墙面的装饰非常丰富,有象征阿尔多布兰迪尼族徽的星形图案、象征着财富的贝壳、象征着权力的三叉戟、象征着教廷的交叉钥匙等纹样,错落有序地装饰在爱奥尼立柱的壁龛周围,点缀着这座众神的殿堂。
三、立体剧场
在文艺复兴后期园林建设者由执政者、教会主教逐渐被个人银行家或区域的管理者代替,受到环境与经济的影响,建造的庄园面积开始逐渐变小,园林中舞台中表演的规模也不断缩减,以三五成群的戏剧表演或杂耍技巧为主。除了在开阔地面设置剧场,利用地形将剧场设置为上下两层或者多层的形式逐渐出现,构成园林中最绚丽景色。所围合成的广场及形成的宝坎前,则可做成洞府、水池、跌水或喷泉,这些地方往往是中轴线上的主要景点,由于广场及水景处理方式不同,有的显得华丽,有的显得比较庄严,有时表现出小巧玲珑、欢快活泼的气氛〔11〕。
1. 单层剧场。锡耶纳(Siena)奇吉庄园由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学生封丹纳(Carlo Fontana)1680年设计改建,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庄园。庄园的剧场位于建筑的北侧,庄园主银行家弗拉维奥(Flavio Chigi)时常在此举行盛大的戏剧表演。在庄园设计完成之后由封丹纳制作的版画上,我们得以了解当时宴会盛大的场面。剧场呈长方形整体高出地平面一米左右,三面围合,两端的短边作为阶梯式的观众席位,长边一边为开放式,另一边中央为巨大的喷泉壁龛,左右两边对称排列壁龛及雕塑。剧场中央是摆放食物的长桌,表演者们在空地上进行表演,宾客们三五成群地散在剧场的各个角落,一派自然之中的户外沙龙景象。
2. 双层剧场。双层剧场将园林内剧场结合地形因素,与台层融合形成高低的落差,形成空间错层、视觉延伸的效果。位于卢卡(Lucca)的托里吉安尼庄园(Villa Torrigiani)中,至今还保留着17世纪时的剧场。整个区域被高大的绿篱和橄榄树林隔绝,剧场平面布局呈上下两层中轴对称结构。上层的平面布局与哈德良山庄中卡诺珀水池类似,以长方形的鱼池为中心,轴线顶端的是希腊神话中塞壬(Siren)的雕塑,高大的绿篱修剪成圆弧,四周以盆栽柠檬或雕塑为点缀,轴线的中心正对着下层台地园穹顶上的女神雕像。下层的花园与上层高差近四米,通过折线台阶相连,台层内部有大量的壁龛和洞窟,下面的花园内是规则整齐的模纹花坛。当举行宴会表演时,宾客们可以站立于台层顶部向下欣赏戏剧的表演,栩栩如生的雕塑、多姿多彩的花圃、细细无声的喷泉都成为舞台表演中的自然幕布。
意大利托里吉安尼庄园剧场鸟瞰及效果图
3. 多层剧场。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园林在实践上创造出动态、开放、向外延伸至无界的构成,象征了艺术家思想的解放以及对新鲜事物的追求〔12〕。园林中的设计变得繁复,装饰意味变得浓厚,庭院剧场的结构也变得更为华丽。伊索拉·贝拉庄园建于1632年至1671年之间,由卡罗·博罗梅奥三世伯爵(Count Carlo Borromeo)构思,并由米兰设计师卡洛·封丹纳(Carlo Fontana)进行设计建造。这座庄园以海洋神话为主题曾设计有两个剧场,一座是位于地面的巴洛克式剧场,另一座则是剧场。整个水剧场共有三层,呈金字塔状,从下到上逐层递减。在北边的立面规整地嵌入19座壁龛,内部装饰着巨大的扇贝壳和代表着战神、海神、农业神等神话人物的雕像。剧场周边矗立着数个方尖碑和栏杆,顶部的独角兽雕塑象征着博罗梅奥家族的声望。从庄园内珍藏的艺术长廊内一幅1797年的绘画作品中反映出当时在这里举行宴会的情景,一群衣着华丽的贵族围观女舞者拉着一只猩猩在草坪上舞蹈,一旁是现场演奏的乐师,充满了滑稽的氛围。至今剧场四周还留存着带有古典雕塑装饰的矮墙和休息的座椅。当沿着两端的阶梯到达剧场背后的平台上,远眺马焦雷湖,居高临下感受这座散发着古典魅力的巴洛克花园和独一无二的岛上舞台。
意大利伊索拉·贝拉庄园剧场俯视图
意大利伊索拉·贝拉庄园剧场中宴会场景
此外,在庄园内还有另一座大力神剧场,这座剧场与阿尔多布兰迪尼庄园内水剧场布局相似,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雕像为中心,大量壁龛与雕塑逐次展开,还保留着多级阶梯,造型上更符合现代舞台的特点。
意大利伊索拉·贝拉庄园中大力神剧场
4. 绿茵剧场。在18世纪之后,意大利园林中的剧场模型开始了新的变化,保留了之前剧场的形式和功能,形式也开始越来越抽象化。植物成了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代替了原来的砖、石,起着墙垣、栏杆的作用。它们实际上修建绿篱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除了形成绿丛植坛、迷园外,在露天剧场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形成舞台背景、侧幕、入口拱门和绿色围墙等〔13〕。
卢卡的雷阿莱庄园(Villa Reale)曾是拿破仑妹妹埃莉莎(Elisa Bonaparte Baciocchi)的宫殿,也被称为“皇家庄园”。园内保留着多个时期的园林类型,有“丽达与鹅”为主题的剧场、带有西班牙风情的摩尔花园和极具自然风情的绿茵剧场。绿茵剧场建造于17世纪,深度有24米,是由高高的紫杉树篱围绕而成,整体做成了半圆形环绕着舞台,树篱之上高低错落地修剪出壁龛的造型,剧场四周对称点缀着洁白的大理石神像。这里曾是真正的剧场,舞台两翼与各出入口相连,表演的人可以通过树篱中的窄窄甬道到达舞台,舞台的地面略有倾斜,使观众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观众们环绕在舞台前方的绿地上欣赏戏剧。舞台上装饰的三个陶俑是18世纪的作品,它们刻画了意大利即兴喜剧中的传统形象。这种戏剧的腔调往往粗俗下流,戏剧化地表达了宗教、爱情、喜剧等主题。剧院常常举办戏剧表演和音乐会,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是别墅的常客,经常被主人埃莉莎邀来此地,在自然之中演奏优雅的音乐。
雷阿莱庄园中利达与鹅剧场鸟瞰
庭院剧场的特征
虽然意大利园林中出现的庭院剧场的形式伴随着时间在改变,但决定庭院剧场功能的主要因素是人的需求,一代又一代园林主人不断营造着自己理想的“人间的天堂”。纵观庭院剧场的形式与功能,在发展演变中主要有如下特征:1. 具有明确的主题特征。剧场的主题在早期延续了古罗马时期的习俗,通常以神话中的人物为主,在主题雕像前端设置有喷泉或鱼池。2. 具有明显的轴线特征。剧场往往以主题人物为中心左右对称排列相关主题人物角色,并在相对的位置设置端景。两端呈圆弧形,中间为矩形,组合成一个具有围合性的均衡空间。3. 舞台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从早期在波波利花园观众席上围观,到人们在草地上欣赏音乐,舞台与观众席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观众可以随时参与演出之中。4. 剧场内存在一定高差,有供观众从高处欣赏的模纹花坛。5. 剧场内装饰物造型与家族徽章或形象结合。作为舞台的背景,将家族徽章或形象呈现于众人面前是体现家族权势的最佳形式。6. 剧场的功能随时代的因素产生相应的变化。除了供表演外,剧场内还会根据时代流行的文化和因素增加对应的设备。如水剧场、鱼池等。
结语
园林历史是一部人类文化的历史,它是基于与时空相关的最广泛的观念来研究〔14〕。从古希腊时期向诸神祈祷庇佑的会场,到文艺复兴时期园林中代表身份地位、财富实力的象征,再到后期成为娱乐宴会的舞台,庭院剧场的演变历经了千年的岁月积淀,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园林的剧场中近距离看到赏心悦目的表演。
庭院剧场是意大利园林中重要的活动场所,作为一种独特的园林建筑类型,在西方园林中有着广泛的分布与应用,但其学术价值和设计应用并未被充分研究和足够重视。如果孤立地去研究单个的园林,很难辨识庭院造型和功能上的变化。对文艺复兴时期园林中庭院剧场发展演变的研究,不仅深入了解意大利园林风格演变的形式与意义,还可与中国园林中戏剧舞台的形式形成对比,探寻东西方园林中“娱人”的差异,归纳总结剧场的建筑特色和设计特点,在当代的景观设计或社区公共绿地设计中,为现代广场和社区营造设计提供思路与灵感。(本文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青年科研团队培育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QNTD202109;2020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公共艺术多维助力上海旧城改造与社区生态系统再造研究”,项目编号:2020BWY028)
注:文中未注明引用图片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注释:
〔1〕朱雨溪《露天剧场建筑设计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版,第4页。
〔2〕朱建宁《户外的厅堂——意大利传统园林艺术》,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3〕田云庆、李云鹏《拉齐奥园林(二)哈德良山庄》,《园林》2017年第2期。
〔4〕张祖刚《意大利古典花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25页。
〔5〕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6〕李宝勇、古新仁《人文精神的觉醒:美第奇式园林创作思想剖析》,《风景园林》2016年第6期,第36页。
〔7〕Helena Attlee. Italian Gardens: A Cultural History. London: Frances Lincoln Publishing 2012 version one. p.85.
〔8〕同〔4〕,第102页。
〔9〕[美] 阿纳托尔·奇基内(Anatole chiquine)著,朱建宁译《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中水声的应用》,《中国园林》2015年第5期。
〔10〕Helena Attlee. Italian Gardens: A Cultural History. London: Frances Lincoln Publishing 2012 version one. p.113.
〔11〕同〔5〕,第134页。
〔12〕同〔10〕。
〔13〕相凌燕、田云庆《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园林的典型案例研究——以伊索拉贝拉岛园为例》,《安徽建筑》2021年第28期。
〔14〕同〔5〕,第139页。
李云鹏 上海大学设计学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2年第10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