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传统节日(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中国重要的民俗节日。
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觐礼》中有载各式祭礼,不过这些祭礼都是皇王的权力。
东汉张道陵天师龙虎山证道并开创道教(正一盟威道),首创了“三官手书”的道医方法:“其一上之于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把祭祀天地水三官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一项治病法门。南北朝时,道教把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
道教尊上古三位明君尧、舜、禹分别为天官、地官、水官,载录世人善恶,为万物行本,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三元节即纪念三官大帝诞辰的日,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自唐宋以后三元节成为道教大庆日子,后来民间世俗逐渐采纳效仿,成为民俗重要节日,中元节演化成了“祭祖节”、“鬼节”,再后来佛教亦加以吸收,融合佛教自身的典故,把七月十五作为重要的“盂兰盆节”。
今天我们不是讲解中元节的民俗及宗教源流,重在分析这个节日之所以盛兴,其背后的底层文化逻辑。
儒家文化一直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道统传续百代,其思想体系两大根基在“仁”、“孝”二字。
曾子名言:“慎重追远、民德归厚”!
近代文化宗师钱穆先生说“慎重”是丧礼,“追远”是祭礼。祭礼乃孝道最后的表现,对死者能尽我之真情,在死者似无实利可得,在生者亦无酬报可期。
文化学者李泽厚说,“当人知道埋葬死者,即人得族类自觉的开始,亦即人的文化心理的开始。”
简言之,人类一切的交往活动中都有利益得失的计较,唯有对死者的祭礼,是没有现实回报与情感反馈的,完全本乎一心,不计得失、不求馈赠。
佛教文化中有六波罗蜜,其中有布施一法,儒家文化中的“慎重追远”正如“三轮体空”布施法,此乃“仁孝”之本矣!
道教典籍《云笈七签》:“夫馄饨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
《历代神仙通鉴》云元始天尊:“飞身到太虚极处,取始阳九气,在九土洞阳,取清虚七气,更于洞阳风泽中,取晨浩五气,总吸入口中,与三焦合于一处,九九之气,觉其融合贯通,结成灵台圣体。正当春一月月望之雷,从口出吐出婴孩。又于秋一月望日,冬一月望夜复吐出二子。”
简言之,三元三官相应人体的上中下三焦,亦对应上中下三丹田。
三官信仰亦即对精气神的修炼与护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