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最经典的一句话(书写人间美好的老头儿)
作家们似乎总被定格在一个年龄,于是鲁迅始终是一副中年人的沧桑模样,张爱玲永远停留在二三十岁的芳华——至于汪曾祺,则被定格成了老头儿。很多人回忆起他,都是一个有意思的老头儿,他贪吃,贪酒,贪玩儿,爱花草、爱画画、爱写字……像人世间的小儿女,对生活和“物事”,永远怀揣着巨大的热情。
晚年汪曾祺
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他身上的那股名士气,和他从小生活的故乡和家庭有关。汪曾祺出生在高邮,传统的江南水乡,汪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耕读人家”,泽被于历史渊源,江浙一带自古形成了温雅的士人文化。在汪曾祺的回忆里,他的祖父吃酒吟诗、书案上是顾炎武和曹雪芹,从小就教他古文,高兴起来就赏他名贵的字帖。对幼年时期的汪曾祺而言,不仅仅是在这些文人雅好的积淀,对他日后行文风格也有很大影响——他对汉语的古雅之美信手拈来。
少年时期的汪曾祺,经常和朋友们爬上河堤,俯瞰高邮城。他说小时候看运河里行大船,船夫裸露着古铜色的上身,把蒿子投到水里,用肩窝顶着蒿子一步步从船头走向船尾。那个年纪充满了少年的好奇,水乡的风情应该给汪曾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水影响了他的性格,也影响了他作品的风格。
青年时期汪曾祺
汪曾祺的故乡高邮
虽然汪曾祺19岁就离开故乡去外求学,年近古稀才第一次回去,可他一生中很多作品都是在写高邮,故乡的风物、人情、吃食以及街衢巷里,时隔多年,都在他笔下复活了。
原来的汪家大院,这一带现在成了农贸市场。过去汪曾祺每天从学校回家要经过一条大街,街上有各种各样的店铺。他在《自报家门》中说: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小城里的任何事都印在他的脑子里。
《自报家门》里汪曾祺回忆了自己儿时的生活,到银匠店里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竹杆做成筢草的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这些大城市里鲜见的手工作坊,一直是他所喜欢的,在他的笔下也充满了烟火气。
主持人熊熊与老师在人民路(原东大街)寻访
主持人熊熊与汪曾祺长子汪朗交谈
汪曾祺对生活的观察很细微、敏锐。他能够在这种世俗生活中发现美,同时又超越了世俗,这得益于他少年时期的好奇和观察。他小说里的主角,大多是故乡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这些很质朴的运河人家,都是他熟悉的亲人和邻居,他爱写他熟悉的人和事,爱写小县城里小市民身上的闪光点。他们都是卖馄饨的秦老吉,锡匠、挑夫、渔人、瓦匠……五行八作。他们都有一个共性,淳朴正直的人性,健美的人情。
从汪曾祺的文字,我们总能感受到那股掩抑不住的人间情怀。他最在乎的、最欣赏的,是生活里的美,他总是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所以即使是现在,老先生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仍然有许多年轻的读者喜爱他和他的作品。
汪曾祺作品集
“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今晚 21:15,跟随深圳卫视《课间十分钟》第二季,走进汪曾祺的高邮小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