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的前置效应(心理学效应登门槛)

01

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怎么解决的呢?

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我们都会遇到难题。有时候这些难题不是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独立解决的。很大程度上需要请求别人的帮助。这个时候,很多人会疑惑或者退缩:“他会帮我吗?”还没开口,心理就先打起了退堂鼓。

这里要告诉您的是,如果这件事情确实需要对方的帮助才能得到解决,那你只需要以一个诚恳的、良好的态度向对方提出这个请求。不必把“他如果拒绝我”这种可能放在前面,去担还未发生的事。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真诚。

当然,如果你有着保证这件事情顺利进行的需求,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可供参考。

心理学上的前置效应(心理学效应登门槛)(1)

先向他提出一个小的请求,让他不需要费多么大的力气就可以帮助你。过一阵子,找个机会把你的事情讲给他听。到那个时候,他帮助你的可能性比你事先什么都不做,直接提出问题要高很多。

这其中的原因在心理学领域称作“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关于这个效应的研究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

02

心理学效应——登门槛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心理学上的前置效应(心理学效应登门槛)(2)

同样的实验还有: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03

为什么帮助过你的人愿意帮你第二回

实际上,即使我们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感受到,要想让某个人帮你的忙,首先你俩要有交集。初次交互之后,下一次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中国人也讲“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帮你一次之后,他就产生了“可以帮这个人”的认知,你的处境里也有了他努力的成果。你成功了,对方会感到“与有荣焉”,“没白帮你”,获得成就感。

所以,不管是出于人类“保持认知一致”的心理规律,还是对成就感的追求,有了这一次,就很容易有下一次了。

最后,如果碰上了紧急情况,以最快的速度说明来意,他也未必不会帮你。毕竟,拒绝还是应允,都是可能性,真实发生的事情,才是事实。不管可能性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得到对方的准确回答,你才能在当下进行下一步的抉择。

熙桓心语:每个面对困难都至少有一瞬间的茫然,有的人始终不知所措,有的人很快就反应过来。如果互相帮助能让我们更加顺利,那何乐而不为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