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泸沽湖的爱情故事(新生向前)
编者按
回望40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10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为加强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云南省先后出台了《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十四五”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12部门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编撰《云南传统村落丛书》,通过构建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纵向保护工作机构、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制定保护技术规范、树立保护传承案例等工作手段,逐步构建了保护内涵丰富、对象分类科学、管控措施有力、工作成效明显、云南特点突出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道路。
本期“新”生向前·云南十城二十村保护工作系列报道带你走进丽江市落水村,看这片山水间的守护和文化的传承,走进泸沽湖畔这个神秘世界,一起探寻“东方女儿国”的绿色发展之路。
这里有着中国第三大的深水湖泊——泸沽湖
摩梭文化在这里闻名于世
生活在湖畔的摩梭人
依然保留有母系氏族的生活传统
在2000多年的时间长河中
延续着一段“活”的历史
那方不灭的火塘,是摩梭人绵延的记忆 关键词:历史、传承
村落整体格局依山傍水,布局紧凑,有明显的主次轴线和清晰的街巷系统
落水村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的永宁乡,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落水村背靠摩梭神山,面朝宽阔的泸沽湖面,别具一格的村落选址犹如高原明珠上延伸的沙洲,以其独特的方式矗立于这水天一色之间。
村寨成“散点式”布局,街道宽窄变化有序,民居多坐北朝南或垂直于道路布置由“Z”字形街巷连通各家各户,形成“一街一巷一庭院”的基本结构层次
摩梭人世世代代以大家族的形式生活在这里,民族文化也以家族为载体绵延传承
摩梭人在上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和生活习俗,摩梭文化是当今世界最受人关注的民族文化之一,从20世纪起,就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走进摩梭人居住区,研究木楞房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价值。
旅游业的发展赋予传统民居新的定义,但自家居住的房屋形制仍然依循传统
摩梭人的传统民居木楞房,在建造中融入了宗教信仰、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等元素
一般房屋往往体现的是一个家庭的财富实力,而泸沽湖畔的摩梭民居,则是对信仰的诚挚表示。
木楞房四壁用削皮后的圆木,两端砍上卡口衔楔垒摞而成,冬暖夏凉
民居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以木架搭瓦覆顶,整幢房屋不用一颗钉子,摩梭先民的智慧在这方寸间尽显
如果说有什么能够留住历史进程中的母系文明,也许只剩下摩梭人家那不灭的火塘
火塘既是取暖构造,也是家庭的精神中心,更对保护木制建筑有着重要作用。烧柴的烟能杀灭寄生于木制构件内的虫蚁,还能降低木材的含水率,以此达到防腐的功效,这才使得建筑经久耐用。
博物馆经传统的摩梭四合院活化利用改造而成,试图用摩梭人自己的视角和感受来诠释自己的文化
走入落水村,摩梭族地域和民族特色鲜明的建筑风貌涌入眼帘,摩梭族传统建筑形式——“木楞房”中,摩梭文化绵延不息。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认定和培训机制,扶持资助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自觉做好传承和传播工作,及时制定《泸沽湖景区摩梭优秀民间艺人评选工作实施方案》,开展百名“摩梭优秀民间艺人”评选工作……传统村落保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可延续和发展的物质载体。
正房主室里以火塘为中心的空间是摩梭人“人神共居”观念的现实反映
“转山节”“转湖节”等非遗传统民俗节日传承着摩梭人从古至今对自然的崇敬,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生态文化,维系了山地农业的生态平衡系统,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助推了当地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8年泸沽湖畔的“甲搓”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宁蒗彝族自治县志》记载,摩梭人在宁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一曲甲搓舞连接千年,一语“喏甲”口耳相传沿用至今。(摩梭语“喏甲”译为“你好”)
那山青绿,是摩梭人绿色发展的希望之路关键词:保护、发展、利用
落水村是进入泸沽湖后经过的第一个村庄,也是泸沽湖最大和最早发展的摩梭村落,优美的泸沽湖风光、浓郁的摩梭民俗风情、深厚的历史文化,无不为其高原湖泊特色生态人文旅游型传统村落的风姿增添华彩。
马帮后代的摩梭人将“赛马”视为“转山节”上最精彩的环节
村口的乌马河码头,停放着整齐的“猪槽船”,这是游客进入泸沽湖和过往四川方面观光旅游的主要水上交通站点
作为泸沽湖云南片区最早发展旅游的沿湖村落,如何既保留文化韵味,又走出文化自信是落水村保护发展的必答题。明确定位,分类保护,选点发展,当地政府将落水上村作为摩梭民俗生活保护区,落水下村作为摩梭文化展示及滨湖发展区,因地制宜,因村发展地去保护,在打造山青水绿的生态落水上费心思,让人们既能游在湖边,也能住在湖外,在保护和发展之路上,落水村在不断探索,以寻求更浓的文化味和更好的体验感。
摩梭手工纺织作为延续迄今的原生态文化,天然棉线织就摩梭人的古今未来
众所周知,海菜花对环境极其严格,被称为“水质试金石”,在云南的九大高原湖泊中,泸沽湖就能寻到它的踪迹
我们知道,传统村落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是对村落格局和单体建筑的保护,也是对周边与之相依存的山水、田园风光的保护,保护好了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才能护住乡土,留住乡亲,记住乡愁。
泸沽湖作为全省乃至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湖坐落着11个依山傍水而建的自然村落,独特的村落景观、旖旎的自然风光、充满神秘色彩的摩梭母系文化令无数人神往。而随着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旅游业快速发展,应该如何解决好泸沽湖存在的环湖村庄连片发展趋势和村庄风貌异化等难题,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问题,成了竭待解答的考题。
近年来,在科学统一的部署下,当地职能部门综合当前保护和发展的现状做了系统分析,明确自身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基于保护泸沽湖生态和摩梭文化,保持大落水传统村落风貌特色,协调保护和村庄发展关系的背景,提出了《丽江泸沽湖大落水村生态保护和风貌整治规划》,不仅对大落水村风貌整治做了系统规划,也为其生态保护提供了前行的方向和动力。
对大落水村最高水位线外扩80米或5号路以下的居民实施生态搬迁和安置工作规划图
自2015年以来,泸沽湖流域内已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关于高原湖泊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工作,实施了包括小落水、尼塞、里格等在内的8个村落滨湖80米生态搬迁及安置工作,湖滨生态带建设、竹地摩梭小镇、泸沽湖供水工程二期、永宁镇污水处理厂等建设持续推进。泸沽湖流域整体生态及环境有了较大提升,水质稳定保持I类标准。泸沽湖先后获得了“中国十大最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中国十大最美湖泊”“中国十大生态名湖”“2021年美丽湖泊优秀案例”等荣誉称号。
既要保护好落水村传统村落格局、传统风貌和文化形态,又要处理好泸沽湖与村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当地一以贯之坚持的原则之一是“保护为主,兼顾发展”。不断加强村落格局,名居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合理优化村落发展布局,配置适度的基础旅游和文化设施,实现保护与发展协调,落水村正在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村落”之路上坚定前行。
尊重摩梭传统文化习俗,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做好“摩梭传统民居”挂牌工作,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发展诉求,通过不断落实完善村落基础配套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引导旅游发展等措施,本土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村庄实现了旅游发展,也留住了本土居民,更留存住了乡村记忆和乡愁,实现了保护与发展双赢。
每年12月中旬到次年1月份,位于四川省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的泸沽湖区域都会迎来大批越冬候鸟,红嘴鸥、灰雁、赤嘴潜鸭等,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
以传统古村落为依托,摩梭文化为亮点,窝在摩梭小院,与暖阳相伴,落水村已形成一批民宿集群。民宿产业的发展,不仅吸纳了村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也带动了当地文化产品销售和第三产业发展。
随着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加强,旅游业作为泸沽湖畔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既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蓬勃的生机活力,又推动了宁蒗非遗特色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一件件摩梭非遗手工艺品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落水村的非遗正在活起来、走出去,促进当地共同富裕。
猪膘肉的制作条件及时间严苛,古老的制作技艺为摩梭人独有,制作与保存都应和了四季变化的规律
房前里屋悬挂的“猪膘肉”是小时候与家人围坐在一起的记忆,也是摩梭文化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这一份乡土情,一份民族文化的自觉,让泸沽湖的年轻人停下了匆忙的脚步,一团线、一块肉、一方火塘,人的因素让这一切变得生动而有意,留给明天的将是摩梭人代代传承的文化艺术。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云南网
联合出品
监制:尹勇 杨渝 蔡葵 赵志勇
总策划:陈宏玲 孙于婷 陈铎文
统筹执行:赵家琦 陈烈 吕柯芸 和云娟 聂扬
编校:李赟静 乐诚弘韵
撰稿:赵芸瑞 张顺鋆
海报制作:吕明华
视觉支持:小细节工作室
鸣谢:丽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宁蒗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