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的六个境界(应该如何孝顺父母)
哲学研究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性的和讲究逻辑的,能自成一派的学问,定会有一套自洽的逻辑框架,阳明心学也不例外。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是心即理,终点是致良知,从起点到终点的修行过程是知行合一。
聊一聊我对心即理的理解吧,不知道领悟了几分?
什么是心呢?不是那一团血肉,不是心脏,而是指个体意识,本心(具有真正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内心);
什么是理呢?事物背后的原理、本质。虽然有物即是事的说法,但是和我之前的认知是有差别的,我认为物是一个东西、物品,事是有若干物参与其中的一个实践过程。所以我认为这里“理”主要是指事中的理。
什么是心即理呢?事(物)背后的原理本质源于人的本心,不用到外部的“物”上求取,吾心自足。例如:孝顺父母,这件事的“理”不在父母那里,而在你的本心。只要在本心上下功夫,就能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比如讲求父母冬天暖和,夏天凉快不过是要尽一尽自己单纯的孝心,唯恐有点滴的私心杂念存在其中(想着遗产什么的就是有私心了)。自己的心如果没有任何私欲,是一颗虔诚孝敬的心,那到了冬天自然会记挂父母的寒冷,夏天记挂父母的暑热,也就自然会讲求“冬温”、“夏凊”的道理。这些具体的事情细节,都是人那颗虔诚孝敬的心发出来的。只有存在这颗虔诚孝顺的心,然后才有具体的事发生。虔诚孝顺的心是树根,具体的事情就是树的枝叶,必须是先有树根然后有枝叶。如果没有虔诚孝顺的心只讲求把那些礼节琐事完成适当,能说是孝顺吗?
再比如,你去学习开车,重点不是车而是学,学习的道理肯定不在车那里,而在你的内心,诚意正心必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注意,心即理不是说我只需要在那里冥想就可以了,这只是一个起点,还必须通过实践,将这个“理”在事中显现出来,知行合一。
为什么说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呢?从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阳明心学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从本心出发,首先反求诸己,而不是诉诸于外。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无物、四句教等等阳明心学中的重要观点皆是以此为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