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歌谣(呼伦贝尔的草原)

9月下旬的呼伦贝尔草原,最低气温不到零摄氏度,但到了中午时分,阳光炙烈起来,没有树木遮挡,轻易就把皮肤晒红。热情好客的牧民达丽玛怕大家冷,一大早就点燃蒙古包里的炉火,临到中午,在包内录音的歌手热得满头大汗,负责录音的刘星担心歌手失去状态,有点着急,招呼着开门降温。

蒙古包外,锡尔河畔的草地上,已经看不到绿草连天的壮美景观,牧草收割完毕,化作一人来高的圆草垛,散落在辽阔的大地上,将成为牛羊越冬的食物。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已经成为历史,一道道铁丝网将不同牧民家的牧场分割开来,过路牛群趁人不备溜进院子里吃草,达丽玛高声呼号着把它们赶出去。

草原歌谣(呼伦贝尔的草原)(1)

牧民都住进了更方便和舒适的砖瓦房,厚厚的火墙让最寒冷的日子也能温暖无忧地度过。保留下来的蒙古包更像是连接传统的精神家园,也用来接待客人,为主人赚一点钱。

达丽玛从小放牧,跟着父亲学会了不少布里亚特人(蒙古族人的一支)的民歌,她一会忙着给大家做饭,一会又要换套衣服参加演唱,角色切换从容不迫。布里亚特人在中国境内不足一万人,远少于俄罗斯和蒙古国,但资深的民族音乐学者丽娜说,生活在中国的布里亚特人都是昔日的贵族,注重传统、讲究礼仪,将民族文化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草原歌谣(呼伦贝尔的草原)(2)

草原歌谣(呼伦贝尔的草原)(3)

由音乐学泰斗乔建中教授的团队,上海半度音乐创始人、音乐家刘星与小草,以及摄影、摄像工作人员和媒体组成的中国音乐地理项目团队,在项目总监制、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的支持下来到呼伦贝尔,采集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和巴尔虎部,以及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三小”民族的传统音乐。此前,项目团队已经走访了内蒙古各地采集民族民间音乐。在呼伦贝尔,丽娜作为当地文化馆负责人,承担起歌手联络和后勤支持等工作,让录音、录像和采访得以从容进行。

草原歌谣(呼伦贝尔的草原)(4)

草原歌谣(呼伦贝尔的草原)(5)

草原歌谣(呼伦贝尔的草原)(6)

从早到晚脚步匆忙干活利落的达丽玛,穿上华丽的传统服饰后,一下子变了一个人,自信而高贵,站在夕阳西下的草原上放声歌唱,天地间的人与歌声,令人沉醉。她还是制鞋和做衣服的能手,靠这个手艺补贴家用。见我们对传统服饰感兴趣,她从院子里马车车厢似的铁皮衣柜里拿出自己和大儿子的一套套衣服。是的,衣柜放在室外。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参加布里亚特婚宴歌舞表演的女人,她不声不响地在拍摄现场做了一场个人展览。一套套做工精致的迷你版布里亚特服装,穿在玩具娃娃身上展示;描绘牧民日常生活的颜色绚丽的个人画册,也摆在长椅上供人翻阅。语言不通,没能与她更多交流,每每回想起来仍令人心生敬仰,她生活在多么美好的文艺世界里,日常的劳作与对美的追求自然地交融,和谐如一。

草原歌谣(呼伦贝尔的草原)(7)

参加表演的老人纳庆是自治区级布里亚特民歌传承人,他平时的工作是面包师,和老伴一起在女儿的面包店里做布里亚特传统面包。在面包店里,一边看他揉面团、烤面包,一边听他讲自己年轻时放马的经历,如何熬过脸皮都能冻掉一层的寒冬,如何追求漂亮的妻子,现在如何做面包生意,如何传承古老的民歌。

呼伦贝尔地处东北,少数民族朋友们的汉语说起来,都有些令人嘴角上扬的东北味。参加录音录像的鄂温克老太太玛妮,年轻时当过副乡长,后来专注于民族传统文化整理。玛妮的歌唱水平一般,但把民族传统讲得娓娓动听,音乐与传说、宗教融合在一起,展示出迥异于现代生活的状态,当然传承危机也是她一再说起的。

鄂伦春族歌手白焱和曲云有了些年纪,但在松林间唱起二重唱依然气势逼人,言语间也幽默感十足。她们曾在专业文艺团体工作,因此在参与非遗传承人评选时,因为演唱“不够原生态”而不太顺利。这些过往,掺着东北大地的幽默与豪爽,融入了她们的血液和手中的烈酒。

在辽阔的呼伦贝尔,因为音乐,遇到了这些可爱的人。来到他们中间,中国音乐地理项目的学术负责人、年近八旬的民族音乐学泰斗乔建中,也再一次在蒙古包里讲述起不应遗忘的音乐传统与民族之魂。

(本文图片均由摄影记者王晓东拍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