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600年评论(回看故宫目光要超过600年)

来源:环球时报原标题:深厚内涵藏在细节 文化推广创新不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故宫600年评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故宫600年评论(回看故宫目光要超过600年)

故宫600年评论

来源:环球时报

原标题:深厚内涵藏在细节 文化推广创新不止

回看故宫,目光要超过600年

本报记者 张 妮

“紫禁城建成的时间,是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今年刚好是600周年。但它体现的文化观念至少在周代就有了。所以,写600年,目光要超越600年。”在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故宫六百年》作者祝勇看来,在故宫里,帝王将相都是过客,封建王朝也不能永恒,但它所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却延续至今,生生不息。“文化的价值比王朝更加久长。”祝勇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两个故宫”

为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宫今年将举办一系列学术研讨会、论坛,如“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座谈会”“第五届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紫禁城建成600年暨中国明清史国际学术论坛”等。展览方面,故宫博物院将在今秋于午门展厅举办“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展”“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等。

“紫禁城最根本的特性是,它是一个生命体。帝制终结了,但紫禁城没有死,且永远不会死。”继《故宫的文物之美》《故宫的隐秘角落》之后,祝勇在新作《故宫六百年》中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间次序为横坐标,以紫禁城历史的时间次序为纵坐标,立体、全景式地反映了紫禁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他在新书中提出了“两个故宫”的概念:一个是王朝政治意义上的故宫,一个是文化意义上的故宫。从王朝政治的意义上看,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中国帝制时代后期的历史现场,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从文化的意义上看,故宫集中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像三大殿体现的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思想等,与今天的现代价值并不违和。

“除故宫建筑自身的美,文明的历史延续性更值得我们赞叹。”祝勇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紫禁城的“紫”字不是指颜色,与“紫气东来”也扯不上什么关系。“紫”其实是星宿名(紫微星垣),代表着宇宙自然的秩序,以及这些秩序的运行、变化,人间之理要服从于宇宙天地之理。因此,追求“太和”是王朝政治的最高理想。“禁”凸显了帝王在人间的权力,但它是第二位的。紫禁城的英文译名(The Forbidden City)只译出了“禁”,并没有翻译“紫”,说明译者对紫禁城的内涵缺乏深入的认识。

祝勇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紫禁城的规划,“一”是“太一”的思想,“二”是阴阳之道,“三”是天、地、人三位一体,“四”是东西南北四隅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五”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五行”所代表的“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故宫的东、西、南、北、中“五方”,分别象征着木、金、火、水、土“五行”。紫禁城的功能分区,也与“五行”相对应,比如皇子的宫殿,一般都在东边,因为东边属木,代表生长,代表王朝事业的兴旺发达。午门内的五座内金水桥,就分别象征了仁、义、礼、智、信“五德”。“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未曾断流,其中的原因,须从文明的内部去找。”祝勇认为,中国历史没有中断在某一个黑暗的时刻,是因为我们文明中的正面价值比这黑暗更加强大,这些正面价值包括:隐忍、宽容、牺牲、仁爱。“与充满经营算计的王朝政治相比,文化具有更强的整合力。”

如何欣赏故宫之美

对于大众而言,欣赏故宫之美或许是与这座600年宫殿之间最直接的情感纽带。但应如何去欣赏?文化学者、畅销书《博物馆里的巅峰对决》作者姜松认为,欣赏故宫等中国古建筑的视角与西方建筑有所不同。西方主要是单体建筑,讲究单体设计,比如这个柱子怎么美。而中国更讲究整体环境布局。“中国古建筑通常是院落式的,大院落套着小院落,你要走一道门、两道门、第三套院、第四套院,通过时间的流转来展示变化的建筑空间。它有一种音乐的美,先给你引进来,慢慢发展,然后到高潮华彩段,之后再重复。这种特色在全世界都没有。”此外,故宫更有特殊之处,每座建筑都能从色彩、高低、屋顶样式及装饰等,体现出相应的等级。

“故宫之美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每一个细节体现出来的。”祝勇以建筑为例称,游客去故宫参观,最关注的建筑是太和殿,那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为什么会宏伟壮观?其实太和殿的高度(含台基)才35米多,现在北京市三四百米高的建筑很多,但它们都不像太和殿那样让人感到震撼。原因之一是,太和殿是单层建筑,且与其他建筑形成了一种恰当的比例关系。它两旁的体仁阁和弘义阁,都比太和殿低11米多,只相当于其高度的68%,刚好与黄金分割的数值接近。太和殿的东西“二阁”都是两层楼阁,与单层殿形成对比,让太和殿广场这个“大四合院”不显得单调乏味,而是充满变化。

故宫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更是一座集合中华文明瑰宝的博物院。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的文物自新石器时代,历经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一直到当代,构成一部完整的中华文明史、艺术史。祝勇表示,故宫博物院收藏186万件(套)文物,数量巨大,难以一概而论。以宋代汝窑瓷器为例,现在全世界存量只有70余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瓷器件件是珍品。汝窑的造型既简洁又高雅,体现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巅峰时代宋代的艺术成就。“它在设计上追求极简,很有现代感,如果做成文创产品,当代人一定会喜欢。”祝勇认为,今天的文物当年并不是作为“展品”制造出来的,许多是古代的生活用品,包括玉器、瓷器、家具、服饰等。今天被当作艺术作品的书法,不少是古人来往的信札。“中国人的美学观念,许多是落实在生活中的。美是为生活服务、为生命添彩的。对美的热爱,就是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美的观念有所流变,但这种生命态度却不会变化。”

一件展品一本书

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在文化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推出微信号(微故宫)、微博、数字馆、纪录片、出版物、文创、主题夏令营、志愿者讲解服务、视频直播等。姜松认为,未来,故宫可向世界其他博物馆借鉴更多文化推广手段。比如,大英博物馆选出26件明星展品,每一件展品都出一本书进行详细介绍。有一本书专门写埃及木乃伊展品。讲他生前是一名祭司,为哪个法老服务过,他从棺材里刚打开后什么样,复原后长什么样,通过做X光、CT诊断他得过什么病,死后如何做成木乃伊,棺材里的图案有什么象征意义等,非常吸引人。

博物馆的策展也一定要有新奇的东西。姜松举例称,去年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卢浮宫将达·芬奇的作品从世界各地都借过来办展。他们在研究作品的过程中发现,16世纪初,人们在画布上画画,油画颜料可以一层叠在一层上面。蒙娜丽莎的脸上没有一条线,全是一层一层叠加出来的,一共40层。办展时,他们在每一幅原作边上都放一个X光图,一层层揭出画的层次。通过这种方式告诉观众,达·芬奇为什么是大师。

“在文创产品方面,剪刀手、二次元风格,作为吸引年轻人的创意无可厚非,但不应成为主流文化,它们毕竟与古代艺术品的沉稳、优雅没有可比性。”让姜松印象最深的一件文创产品是大英博物馆的一块时尚手表。手表里有一个特别小的古罗马语图案,如小豌豆的1/4大小,设计非常精巧考究。

国外博物馆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审美品位。大英博物馆会专门给孩子做一个雷拉顿金杯的高仿品,让孩子上手摸一摸,感受它的重量和材质;还会送孩子一张小名片,上面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写上他的名字。

“很多早期西方艺术是通过雕塑、绘画等让大众了解宗教内容,像公告。而中国古代艺术品更多是私密性的,只供自己欣赏,更像日记。大众要想读懂它难度很大。现代社会有责任将中国精英文化分享给大众。”姜松认为,不管硬件还是软件,故宫都非常强,引领中国文化走向,其文化推广使命尤为重要。“如果更多人关注故宫的文化,就不会只对故宫的花边新闻感兴趣了。新的时代,故宫一定要更自信地去做文化推广,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并通过新的手段、媒介和机遇深入展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