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一文通解古典哲学之)

作者l 青竹君

在遥远的上古时期,我们的先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地体验、观察和总结着他们所身处的这个宇宙、世界以及生命本身,他们那一点一滴的经验和感悟,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断地被濯涤、浮沉,逐渐地,便沉淀、积累下了一些厚重的精华——这,便是人类早期形成的对于这个世界和生命最基本的认知,以及所运用和解释的方法一一在今天,我们管这叫做世界观和方法论。

气、阴阳和五行学说,便是其中最基本、最经典、最实用和对于我们这些后代孙子们影响最大最深刻的理论代表一一有多大多深刻呢?这么说吧,是刻在骨血里、融进 DNA 里、可以通过自然而遗传的民族之精魂!

用目前最流行的官方表达,叫做:它们是中国古代认识自然、解释世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于民族文化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古典哲学思想,是朴素的唯物论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一文通解古典哲学之)(1)

太虚无形,一气分阴阳

1/3 气

一、气的学说,又叫气一元论精气学说

二、所谓,一言以蔽之:是指存在于宇宙中、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三、气的学说主要内容

1、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本原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自然界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由精气所构成的。(注:一般来说,精与气的概念内涵是同一的;二般来说,精是气中的精华部分。)

用老祖宗的精华来讲,是:《周易.系辞》:“精气为物”“天地氤氲,万物化生”。《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素问.气交变大论》:“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二气交感相错于天地之间,氤氲和合而化生万物。”“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气也”“天地万物无非是气”。

2、精气有“无形”和“有形”两种存在

形式

其中“无形”,是指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用肉眼看不见的气。“有形”,是指处于凝聚而相对稳定状态、看得见摸得着的气。

习惯上,我们把“无形之气”称为“气”;把“有形之气”称为“形”、“质”、“物”或者“实体”。

“无形之气”凝聚而成“有形之质”,形散质溃又复归于“无形之气”。以气为本原,“无形”和“有形”始终处于不断地转化之中。

《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素问·六节藏象论》:“气合而有形。”

典型对于人的生命而言,《医门法律》:”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

3、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

气是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始终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如自然界中,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等。

如《道德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太极图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4、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气环流贯通于有形和无形之间,浸入潜出地进行升降出入、凝聚发散等更迭与交换活动,借此,大千世界一气牵系,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天、地、万物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也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如乐器共振、磁石吸铁、月之盈亏引起潮汐等,都是以气为中介而相互感应的。

而日月、昼夜、季节、气候等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也是通过气的中介而实现的。

5、天地精气化生为人(包括人的精神活动)

《管子内业》:“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祭义》:气也者,神之盛也。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一文通解古典哲学之)(2)

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天地氤氲,万物化生

2/3 阴阳

一、概念

所谓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仅代表事物的属性,不指具体的事物,是抽象的概念。

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是由阴阳二气所构成的,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医原》:“天地与人,不外阴阳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一阴一阳谓之道。”《灵枢·阴阳系日月》:“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二、属性划分

一切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所具有的阴阳属性,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划分。

凡是具有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扬的、无形的等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阳;反之,凡是具有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沉重的、有形的等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阴。(如下图)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一文通解古典哲学之)(3)

三、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阴阳相互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属性相反的阴和阳两个方面

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水与火、寒与热等。

阴阳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同时还存在着相互争搏、相互制约的趋势,两者呈现你强我弱的态势

如寒与热、动与静、兴奋与抑制、阳气与阴邪等,都存在相互抗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再如一天中昼夜的交替、一年中四季的变幻等,都是阴阳从相互对立到制约、再到变化的过程的结果。

2、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类经·运气类》:“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另:阴阳互藏,是阴阳二气交感和合的动力根源,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基础,也是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

《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之间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运动过程

阴阳交感,是自然界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根源与动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相错,而变由生。”《周易·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平衡协调时,即为“和”

《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淮南子,天文训》:“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3、阴阳互根互用

是指阴阳双方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互为用的关系

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是对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即:《医贯.阴阳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比如:对于人体的机能活动(阳气)和营养物质(阴血)而言,机能活动的运转依赖于营养物质的充养,营养物质的化生又依赖于机能活动的运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协调平衡,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倘若人体阴阳双方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则会出现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病理现象,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4、阴阳消长平衡

是指阴阳之间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处于不断的消长运动变化中,并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

阴阳的相互消长

是指阴阳双方之间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情况:

a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引起的彼此消长,即阴或阳给予对方的制约力量加强或者减弱所导致的阴阳变化。包括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两种情况。比如四时气候、昼夜的变化等。

b 、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即阴阳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为用的作用增强或者减弱所产生的阴阳变化。包括此长彼长此消彼消两种情况。比如人在饥饿时疲乏无力,少气懒言,这是由于体内的营养物质已经匮乏,不能释放充足的能量所致。

阴阳的动态平衡

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这是万事万物自身正常运动所形成的的最佳状态

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5、阴阳相互转化

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转化的必要条件:即重”和“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要注意的是:阴阳消长属于量变;阴阳转化则属于质变

比如昼夜、四季交替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一文通解古典哲学之)(4)

昼放交替,阴阳变化

3/3 五行

一、概念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指它们的运动变化。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运动变化的结果

这五种物质各具特性,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的。

五行相生相克,从而促进自然界事物的发生和发展,维持着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当然,五行学说中的五行,已经不再特指五种自然物质,而是一组将事物的性质和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总结出的抽象的哲学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尚书·洪范》中:“木曰曲直、火日炎上、土爱稼、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是对五行特性最经典的概括。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皆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热、温、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皆归属于火。

“土爱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皆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洁净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皆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寒凉、向下滋润、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皆归属于水。

三、事物的五行分类(如下图)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一文通解古典哲学之)(5)

四、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五行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几种情况。

其中相生相克代表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制化是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机制。

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是五行之间生克的异常情况。

(一)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

1、五行相生

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此关系被喻为“母子”关系,任何一对关系都存在“生我”和“我生”的两方面因素。“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例:以木为例,生我者为水,故水为木之母;我生者为火,故火为木之子。余可类推。

2、五行相克

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抑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此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克我”和“我克”两方面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例:以火为例,克我者为水,故水为火之所不胜;我克者为金,故金为火之所胜。余可类推。

3、五行制化

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自然界的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而有序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五行制化,是五行生克结合的自我调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类经图翼》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故而五行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形成动态平衡的状态关系。

比如:以木为例,木克土,但土生金,金又克木,如此,使木不能过克土,金也不能过克木,从而行成这三行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五行之间的异常关系

1、五行相乘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五行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例:以木克土为例,木过度亢盛,虽土不虚,但难以承受木的过度克制,造成土的不足,即为“木旺乘土”;如果土自身不足,木虽处于正常水平,但土难以承受木的克制,造成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强盛,使土更虚,即为“土虚木乘”。

就人体而言,五行相克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相乘则是异常的病理变化。

2、五行相侮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五行相侮次序与克相次序相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也是“太过”或“不及”两种情况。

例:以木为例,如果木气亢盛有余,金不能克木,而反被木所侮,即“相旺侮金”;如果金气虚弱,不能克木,反被木所侮,即“金虚木侮”。

五行相乘与相侮皆属于异常克制现象。

相乘与相侮即可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发生。例如:木气亢盛有余时,即可乘土,又可侮金;木气虚弱不及时,即可受金之乘,又可受土反侮。《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不胜,而侮己所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几所胜,轻而侮之。”

3、母子相及

五行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异常情况。

母病及子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子行,导致母子皆异常。

母病及子的规律:母行虚弱,累及子行,导致子行不足,终致“母子皆虚”。

子病及母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母行,导致母子皆异常。

比如子行过亢,导致耗母过多,终致母虚子更弱,两者皆衰。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一文通解古典哲学之)(6)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图表

老子《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都是代表了我国古代先人们的最高智慧,是指导和影响了华夏民族世世代代几千年的对于我们所处的世界和生命本身最基本、高度凝炼的认知、解释和方法论,对于人们利用自然规律行为处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是全人类最大的财富也不为过分。

一﹣-- The end 一﹣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