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失言失仁的语录(论语笔记325失人失言)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论语中失言失仁的语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论语中失言失仁的语录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言在《论语》中是个出现了一百三十多次的高频词。一般情况下有三种意思。一是本章的做动词,谈论、说话的意思;二是做名词,话语的意思。三是言论、观点、思想的意思。与言:与他谈论,跟他谈话。失人:很多专家把“失人”解释为失去了朋友,或者说失掉了人才。可以跟他说却不跟他说,就会失去人才,或者说失掉对方这个朋友。我觉得这样的解释太死板生硬。失人,解释为失信于人更符合孔子的本意。只是在失信这个层面上,并不一定就会因此而失去这个朋友或人才。可以跟对方说却不说,这是对对方保密,这就是对对方的不信任,你不信任对方,对方当然也不会信任你。彼此之间由此缺乏了信任。失言:主流学者们一般都解释为说错了话,也就是我们现代词语“失言”的意思。这种解法也不太准确。不该对他说的话却对他说了,该保密却没有保密,就不仅仅是说错了话那么简单,这些说出来的暴露了的话就失去了意义。比如计划、方案、谋略等等告诉了不该告诉的人,那大量的前期工作也就白做了。失言,可以解释为让言论失去了价值。知者:智者。整章的意思就是:可以同他说却不同他说就会失信于人;不可以同他说却同他说了,所说的内容就失去了价值。智慧的人既不失信于人,又不让话语失去价值。也就是说聪明人懂得该说则说,不该说就不说。
与本章相呼应的,《季氏》篇中孔子认为侍奉君子时,就说话方面来讲一般会有三种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意思是说话未到该说之时就说叫做急躁;也就是本章的“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话到了该说的时候却又不说叫做隐瞒;也就是本章的“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没有察言观色却贸然开口叫做盲目。结合者两张的意思,就是说“躁者失言;隐者失人;瞽者睁眼瞎说。”
孔子历来非常重视修行仁德之人的说话之道,他非常反感能说会道的佞者,孔子说佞才对修行仁德是没有好处的(“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孔子还多次强调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他认为“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并且非常明确地指出“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孔子认为花言巧语口才了得之人是修不成仁德的,仁者一般都具有言语木讷,说话迟钝的特征。修行仁德之人说话要慎之又慎,言依礼出,“非礼勿言”。
孔子认为躬行君子在言行方面要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要做到要么不说,要说就一语中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先进》)“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宪问》)能做到“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就可以畅游四海,通行无阻。
更要注重说话的艺术。要做到“言寡尤,行寡悔”就能做好一个官员(《为政》)做官之人还有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判断天下行事的能力,国家有道之时需要正直的言行,而在国家无道之时,就要注意保护自己,言语方面就要谨慎小心,一面自己因言获罪。(“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
孔子自己则很会说话,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人物,孔子都有得心应手的语言表现。“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食不语,寝不言。”“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乡党》)《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孔子关于不同场合的言行规范。
道客村曰:
未及而言谓之躁,讷言敏行君子好;
言及不言谓之隐,隐者失人难成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