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科举制的形成(科举制度的起源)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因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叫做科举。科举制度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考试正式废止,历经1300余年。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曾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隋朝: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人才。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也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中国人才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上图:隋炀帝杨广(569-618年),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在中国的选举任官史上揭开了崭新一页,科举制度从此诞生。
(选自《清代甘肃贡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