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 呼兰河传(默不作声的生老病死)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半自传体式小说。她以自己的故乡为原型,打造了一座原汁原味的小城,反映了上世纪10年代中国底层农村的本来样貌,将小城居民们一成不变,刻板单调的生活呈现出来,也将这群愚昧守旧,麻木自私的小城居民的精神面貌赤裸裸剥离了出来。
《呼兰河传》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它没有明确的主人公,它所展现的是呼兰河小城居民的集体群像。这里的人们如同植物一般活着,他们知道吃,懂得喝,生也无趣,死也无哀,按部就班地过着永恒不变的生活,并期望这样的生活永恒不变。
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
全书共分了七章,其中一二章总体性介绍了小城的风情,铺垫好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人生的戏台。
三四章谈论我与祖父的幸福生活,并介绍了我家的几个房客,个人认为这一部分实际上起到了一个衔接过渡作用,通过这一部分,将小说内容从描摹小城风貌自然地转入了对个人生活的展现,引出了下一部分几个独立故事的主人公。
五、六、七章讲述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人生悲剧。
“永恒”的小城小城虽然顶着“呼兰河”的名字,但这样的小城在中国大地上却是随处可见,无处不有的。
两条大街纵横交错,贯穿了整个小城,也贯穿了小城居民的整个人生。
十字街口上集中了全城的精华,金店,布店,油盐店,茶庄,药店……小城居民的吃穿住用行都在这里解决,小城居民的生老病死葬全在这里安排。
人们遵循着古老相传的规律过活着,过着与祖先们一模一样的生活,他们容不得一丝改变,甚至连大街上的泥坑都代代相传。
这个泥坑有五六尺深,不下雨的时候像粥,下了雨就变成了河。小城的居民吃尽了泥坑的苦头,陷进去马,掉进去人都是常有的事,可是人们却从未想过要将这个泥坑填平,他们宁肯绕道,宁愿爬坑,他们自欺欺人地吃着死猪肉,守着这无望的生活。
个人认为,这个泥坑应该是有一定的隐喻的,它代表了小城百姓的生活,痛苦、无望、挣扎,小城居民却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并把一切试图改变的努力视作离经叛道。他们祖祖辈辈就是这样一脉相承。他们无力掌控自己的生活,他们害怕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坏,因此只能这样循规蹈矩。一切的改变都会引起他们的惧怕,他们畏畏缩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那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这样的百姓实在说不上坏,这样的百姓让人倍感悲哀,这大概就是鲁迅先生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他们陶然忘忧地生活着,无趣的日子里仅有的乐趣在于参观他人的不幸,跳河的,上吊的,投井的都能引起小城的轰动。死了亲人的,哭了一阵子,日子也便照旧过了,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看了热闹的,看上一阵子也便罢了,人间这样的事多的是,谁不是该生生,该死死,实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小城的百姓为自己铸造了一所牢笼,这里囚禁着他们自己,也囚禁着所有靠近他们生活的人,他们如同野兽守护着残存的剩肉,他们固执地对所有与自己理念不一致的人亮出尖牙……
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都是这样生活的牺牲品。
“不幸”的人们
1.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的童养媳。她年仅十二岁,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大方的小姑娘。她见人就笑,走路带风,能吃能干,这样的小姑娘要是搁到现在,谁见了不喜欢?
可是,婆家人就是容不下她,小城的妇人们就是见不得她。小媳妇就应该是唯唯诺诺,畏畏缩缩,羞羞却却的样子,谁家的媳妇像她啊,刚来婆家就吃三大碗的饭,走路走得风快,实在没有个媳妇的样子!
在街坊四邻的闲言碎语里,在婆婆婶婶的另眼看待里,婆家人开始改造小团圆媳妇。他们经常无故打她,想尽了法子折磨她,把她打病了,又做出一副慈悲的模样,给她治病,寻摸来各种稀奇古怪的偏方就往她身上招呼,最后竟然让小团圆媳妇当众洗开水澡!人被烫晕过去了,他们又慌慌张张地救活,救活了,继续用开水烫,终于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此逝去了!
这样一出闹剧何其荒唐!这样一场悲剧何其凄惨!可是,像老胡家这样的悲剧却不是个例,还在呼兰河城的角落里偷偷摸摸地继续上演着!
老胡家是小城里公认的正经人家。
家风是干净利落,为人谨慎,兄友弟恭,父慈子爱,家里绝对的没有闲散杂人。
可是,就是这样的正经人家竟然酿造了如此不忍目睹的人间惨剧!
小团圆媳妇死了,闹剧并没有终止,念经,出殡,好一番热闹,又给小城里的居民提供了新的看点,新的趣味!
小团圆媳妇的死,是小城居民集体为恶的结果,是那无形的束缚和规矩害死了她,是那女人低人一等的观念害死了她,是那传承千年的枷锁害死了她!
在小团圆媳妇的悲剧里,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领头的,围观的,传话的,个个都是刽子手,他们无事生非,无风起浪,推波助澜,火上浇油!但每个人又都是无辜的,他们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他们每个人都是最最纯良的百姓,这样的无心为恶,这样的有过不知,这样的愚昧麻木,才最让人悲哀,最让人痛惜!
在这样的四面不透风的令人窒息的环境里,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并不会就此终止,还会不停上演!
2.有二伯
有二伯是祖父家的长工 ,已经是年近六十的老人了。他孤苦伶仃,孑然一身;他喜欢喝酒,得过且过;他偷盗成性,自欺欺人;他极要面子,愤世嫉俗……
有二伯的身上充满了矛盾,他仇视富人,总认为上天不公,专苦穷人,但面对同样的穷人,他又摆出一副庄严的面孔,装模作样;他喜欢被人尊敬,被人尊称“有二伯”“有二爷”“二掌柜的”,一有人叫他“有子”就生气,但身为老太爷的祖父唤他“有子”,他却笑脸以对,点头哈腰;他自诩勇敢,经常在孩子们面前吹嘘自己面对“毛子”杀人时的岿然不动,但在祖父面前却痛哭流涕,软弱无助……
有二伯的身上满是负能量,他对现实不满,可是又安于现状。他觉得一切的努力都是白费,一切的向往都是徒劳,所以他干脆不想也不看了,装聋作哑,视若无睹……
你二伯虽然也长了眼睛,但是一辈子没有看见什么。你二伯虽然也长了耳朵,但是一辈子也没有听见什么。你二伯是又聋又瞎,这话可怎么说呢?比方那亮亮堂堂的大瓦房吧,你二伯也有看见了的,可是看见了怎么样,是人家的,看见了也是白看。听也是一样,听见了又怎样,与你不相干……你二伯活着是个不相干……星星,月亮,刮风,下雨,那是天老爷的事情,你二伯不知道……
有二伯活着也是死了,不过比死人多一口气而已,他只是这样机械地活着,他把自己彻底活成了一株植物!
3.冯歪嘴子
冯歪嘴子是磨坊的磨倌,他一贫如洗,一无所有,是人们经常嘲笑和鄙视的对象。就是这样的冯歪嘴子却偷偷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和王大姐自由结合了,还生下了一个孩子……
听到磨坊里传来了孩子的哭声,街坊四邻都炸锅了,他们在私下里传播着无限的流言蜚语,他们急不可耐地等着看冯歪嘴子的笑话,他们急三火四地巴望着这一家子过得凄惨……
那草棚子才冷呢!五风楼似的,那小孩一声不响了,大概是冻死了,快去看热闹吧!
可是冯歪嘴子一家就是这样坚强地活着,如同野草一样活着,他们越过越好,孩子长大了,媳妇怀孕了,要生二胎了……
在邻居的侧目里,他们旁若无人地幸福着……
终于,王大姑娘难产死了,留下一大两小孤苦伶仃,邻居们终于如愿了,他们又开始窃窃私语,等着看冯歪嘴子坐在磨盘上哭……
对于别人的不幸,小城居民们是这样的津津乐道,趣味盎然,他们期盼着,他们等待着。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
为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必须活着,他必须比以往更坚强才行。他照常活在世界上,他照常负着他那份责任,他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挑水,挑水,该拉磨,拉磨。
冯歪嘴子应该是这小城里仅存的正能量了,他的日子也苦,他也会觉得累,可是现实容不得他喊苦叫累,他如同野草一般顽强着。
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
可是在这样的一座小城里,冯歪嘴子的努力和抗争最后会有圆满的结局吗?想一想,我又觉得胆寒起来,他的两个儿子长大了也不过是在这小城里又添了小民罢了。他们无非是又一个冯歪嘴子,有二伯……
写在最后《呼兰河传》名副其实,实实在在是给这座小城做了一个传,展现了小城的性格,地方的秉性。
萧红的文字淡淡的,小城的故事没有波澜壮阔,只有鸡毛蒜皮,小城的居民没有惊天动地,只有闲言碎语。可是,在这鸡毛蒜皮和闲言碎语里上演的却是人生的绝大悲哀,悲凉到了极致,也无声到了极致。
读着《呼兰河传》,我总是想起祥林嫂,想起阿Q,想起闰土,这一个个的人物如出一辙,他们尝遍了世间的苦,满身是伤,却一个个只是满眼含泪的站在那里,连呼救都不能,只是那样默默地受着,受着……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