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对家庭的影响(人会本能丈量与责任中心的间距)

伏尔泰曾说过:“自私是永远存在的”,普劳图斯也有言“人人都是自私的”,从大文豪对人性的定性看来,自私是人的本性。其实作为一个个体,我们为了保证自身个体能生存和延续,我们会出于这种本能极力维护自己既得的利益,但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社会性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属性,这就是将我们人类社会看做一个整体,内部之间的利益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方法进行协调与分配,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人类这个整体的最高利益。

公德心却是我们人类社会独有的责任感,正是因为公德心的存在,我们才不会唯自私马首是瞻,我们人们之间才会出现互助的现象,而世界的丰富多彩注定了所有事情都不会如当初设想得那么美好,当把人性和责任推向对立面,那么人们从为了维护各自利益出发,都会利用其对自己有利的一面,避免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公交车上每天人来人往,就像是一个浓缩版的小社会,最近我乘坐公家车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心理现象:一天早晨我乘坐公交车去上班,公交车前半部分坐满了老人,看样子大多数是六十多岁,精神气都挺不错的,后半部分基本上都是赶着上班的年轻人,当车行至中途,这时候从前门上来一个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人,看样子约摸有八十多岁,这时候坐在公家车后门的售票员大声喊道:“哪位乘客给刚上来的老人让个座?”

结果很出乎意料,靠近前门部分的老人每个都无动于衷,而坐在后面半截的年轻人也同样是无动于衷,无人响应售票员的呼吁,当售票员喊到第三声的时候,这时候前门一个看样子约摸六十岁出头的老翁站起来说:“来,老哥你坐我这。”

起初,车厢里面的人并没有注意到什么,当这主动让座的老人起身准备往车厢后面走得时候,大家才发现这位老人走路也是一瘸一拐的,虽然这老翁看样子精神气十足,只是腿脚可能残疾亦或是受伤,导致其行动也非常不便。

这时候售票员又呼吁到:“哪位乘客给这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让个座?”正当这位老翁一瘸一拐地走向年轻人所坐的后车厢时,还没走两步,坐在后车厢最靠近这位老翁的一位年轻人这才主动站起来让座给他。

其实经常乘坐公交车的人都知道,看到老弱病残孕的人群,一般而言,我们都会主动予以让座,当然这种让座行为肯定是出于公德与规则约束下所做出的举动,如果靠自觉,面对自己切身利益将要被割舍之时,相信人都不愿意主动让座,毕竟人都有维护自己利益的本能。

正是因为公德和规则的约束,在公共环境中,面对弱势群体我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对自己到手的利益作出让步,可是为何这位拄着拐杖的八十多岁的老人上车却面临无人让座的尴尬局面?非得逼到身体同样行动不便的另外一老翁作出让座行为呢?

细想之下,在这种公共场合中,面对他人需要帮助的诉求,我们会本能丈量自己与责任中心之间的距离,并与其他人到责任中心的距离进行比对,如果距离过远,那么自己自然没有主动让步的姿态,如果与他人的距离等同,那么就会陷入僵持局面,从而出现“责任分散效应”下的集体冷漠现象;而这位六十多岁老翁主动让座的行为却是同理心作用下的感同身受,进而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与温暖。

城市环境对家庭的影响(人会本能丈量与责任中心的间距)(1)

一、“责任分散效应”的介绍

责任分散效应也被称之为旁观者效应,对于某一件单事来说,假设让单独个体去完成这项任务,那么他的责任感就会很强,但如果让一群人去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结果却发现群体中的个体责任感就会减弱许多,当他们遇到困难和责任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退缩的现象,这是因为前者在没有外援的情况,只能独立承担,而后者会有依赖心理,希望其他人能帮助自己承担多点的责任,“责任分散效应”说白了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无法落实到位。

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现当有其他旁观者在场的时候,他人介入紧急情况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在1969年,拉塔尼和罗丁做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参加实验的被试者以为听到隔壁办公室有女士从椅子上重重摔下来的声音,并大声呻吟:“哎呀,我的天呀,我的脚……我……我……不能动……我拿不开……这个……东西。”事情全程持续了两分钟,实验观察了被试者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应。

第一种情境下,被试者单独在场,有70%的被试者会去帮助受害者;而在第二种情境下,事情发生时只有两位陌生人在场,结果只有40%的被试者去帮助受害者;第三种情境下,被试者与一位消极的实验者共同在场,消极者对另外一名被试者说不要去帮忙,结果只有低到7%的被试者会去主动帮助受害者。

责任分散效应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心理作用,它将每个人的心理预设的责任进行了稀释,让每个人承担责任的主动性大打折扣,甚至形成了依赖和推诿的心理,将幻想寄托于他人身上,自己却产生了严重的惰性,和我们中国故事中的“一个和尚抬水吃,两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有异曲同工的含义。

城市环境对家庭的影响(人会本能丈量与责任中心的间距)(2)

二、哪些原因造成了责任分散效应下的集体冷漠

1、从众心理下的无动于衷

从众心理也称之为“羊群效应”,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出来有一种盲从随波逐流的意味,因为在公共环境下,当有他人求援,即便有众多在场者,他们也会互相观察彼此的举动,如果没有任何一个人起到带头作用,那么这群在场者也会模仿他人的行事倾向,尤其在紧急的公共环境下,效应更加凸显,如果大家都表现出无动于衷,那么作为个人而言,自己也会采取“不介入”的冷漠行为。

在非洲大草原有一种动物叫做角马的食草动物,它们长着锋利的角,如果它们被激怒,可以利用自己的角去攻击对方和保护自己的安全,但它们同时是草原上狮子等食肉动物的食物,当一头狮子在捕获角马时,即使是在角马群里面进行捕猎行为,角马在狮子的口下无论多么挣扎,其他角马却视而不见,并不会伸出援手,即使它们的角确实能赶走狮子,只有当因为偶然因素的存在,一头角马撞向正在捕食自己同伴的狮子,其他角马才会跟着去解救同伴,这种从众心理下的集体冷漠无疑为狮子的捕猎提供较大的安全感,而没有团结心的角马却将同伴的生命拱手让人。

作为单独个人而言,个性会展现地非常明显,而一旦融入群体,很多个性会消失变成共性,所以从众心理下的无动于衷其实就是个性的消失,群体天性的凸显。

城市环境对家庭的影响(人会本能丈量与责任中心的间距)(3)

2、责任扩散

人有天生的依赖心理,面对某项任务时,没有外援只能背水一战,自己的潜力和责任感会被激发出来,而一旦有了依赖感,则会将心中的责任扩散到他人身上,最神奇的是,自己将本应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的时候,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愧疚感和罪恶感。

打个比方就像是现在年轻的父母在家带孩子,孩子的母亲为了在家全职带孩子历经各种心酸,白天要时刻盯着孩子,夜晚也要注意孩子,而孩子的父亲即便在外只是上个班,回家也不带孩子,只要夜里孩子有哭闹声,孩子的父亲还是会让孩子的母亲前去查看情况,一旦孩子哭闹不止影响到自己休息,反而会怪罪孩子母亲带孩子没用心,自己对此却毫无半点责任感,即使带孩子是两个人的责任。

如果孩子母亲因为回娘家有事,孩子只能父亲一个人照看,那么即使父亲在外面上班再忙再累,他也会表现出极强的责任心去照顾好孩子,而且即使孩子的父亲并没有多少照顾孩子的经验,他也会将自己的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

这也就是说有了责任依赖,自己的惰性就会被激发出来,而没有外界的责任依赖,自己的潜力则会展现出无穷的能量。

城市环境对家庭的影响(人会本能丈量与责任中心的间距)(4)

3、内心将责任进行对比后做出的漠视

在公共紧急的情况下,当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意识到这份帮助必须要有我们这群人中某一个人做出善举,究竟这个人是谁,在各自私心的作用下,大家第一反应都在测算和丈量自己与责任中心的距离,同时内心也会比较他人此时做出的言行举止,如果并没有任何人主动站出来伸出援手,那么各自都将以不变应不变之姿态镇定应对,如果有人愿意伸出援手,那么自己的利益可能要被割舍的这份担忧也就荡然无存了。

有句经典语录说:人与人果然不能放在一起比较,那一瞬间就感觉面目全非了。

确实如此,如果我们总是将自己理应承担的责任与他人进行对比,那么我们原本具有的勇敢、热心、善良或许都将不复存在,因为一旦对比之后,我们具有趋同和共生的心理作用,自己的个人和本性都将被淹没在群体的言行之中,个性的消失也就代表着自己与群体的融合,自己的想法随群体沉浮。

城市环境对家庭的影响(人会本能丈量与责任中心的间距)(5)

三、“责任分散效应”如何稀释了个人责任感

为了便于理解,仍旧以本文开头的案例作为分析,当八十多岁的老人颤颤巍巍上了公交车前门之后,周围都是六十多的老人,那么他们心中认为按照公交车的乘车规则,老弱病残孕具有不需要让座的“特权”,因此他们第一反应会认为让座应该是车厢后面的年轻人要去做的善举,即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在外人看起来还算不错,但此时并没有出现一个年轻的老人让座于更年老老人的举动,所以这些看似健壮的老人在起初的时候并不会出现让座的举动。

而车厢后部的年轻人距离前门较远,也就说其实那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刚上车后,车里的每个人都已经在丈量自己与责任中心的距离,车厢后部的年轻认为自己距离让座的责任还相距较远,要让座也应该是先考验那些年轻的老人,还没轮到自己需要让座,况且车厢后部的人都在互相观察,大家的境况都差不多,我不让座自然还有其他人让座,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

因而,正是在这种内心自我认为的推诿和责任扩散中,车厢里面出现了双重“责任分散效应”,年轻的老人将责任寄托到了其他老人和车厢后部的年轻人身上,而车厢后部的年轻人却又将责任寄托到其他年轻人身上,正是这种互相“寄托”“依赖”的心理导致了车厢里集体冷漠现象的出现。

城市环境对家庭的影响(人会本能丈量与责任中心的间距)(6)

四、同理心让温暖充满人间

第三节分析了“责任分散效应”下导致的集体冷漠,那为何同理心又能战胜内心的私欲呢?其实这都是感同身受发挥的作用,最终让座的那位六十多岁有腿疾的老人自己对于行动不便肯定最有切身体验,同时自己虽然相对八十多的老人相对要显年轻,但是按照年龄分类,自己也是属于老人,因而全车之中,没有其他人比他更能理解八十多岁老人的无助和弱势。

在售票员三番五次呼吁的过程中,自己的内心必然也在经历着考验和挣扎,让与不让两个小人在互相掐架,在售票员呼吁无果的情况下,最终自己的内心的同理心还是战胜了自己的私欲,虽然纵观全车人,他比其他人更需要座位,但在集体冷漠之下,加之售票员多次的呼吁与催促均无人愿意主动让座后,他意识到没有人愿意主动让步自己的利益,在确定没人愿意承担责任后,加之在感同身受的作用之下,自己特别能体会到八十多岁老人需要座位的迫切,所以这位有腿疾的老人认为只有自己一个人可以承担这份责任,最终毅然地做出了这种跌破社会常规认识的举动。

集体冷漠在无人可以打破的稳态下,同理心这种偶然出现的心理效应战胜自己的私欲,帮助了一位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结局虽然让人惊讶又暖心,但这背后其实是对责任分散效应下公德心的讽刺与无奈,如果公德心能够不受责任分散效应的影响,同理心也不会越俎代庖做出这种让人唏嘘不已的举动。

城市环境对家庭的影响(人会本能丈量与责任中心的间距)(7)

五、避免集体冷漠,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1、努力跳出“羊群效应”的盲从,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人性光辉

“羊群效应”所展现的随波逐流和盲从具有强烈的消极心理作用,它会消灭我们本身所具备的个性,这种无形之中的力量总是会驱使我们跟着大部队随波逐流,从而扼杀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想法。

这让我想起了佛山小悦悦被碾压的事件,在佛山人来人来的五金城,一位两岁的女童,在七分钟内,被两辆车相继碾压,与之鲜明对比的是,18位路过的路人却视而不见,无人上前拉这位两岁的女童一把,反而是一位拾荒的阿姨上前施以援手,最终还是造成了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

这不仅是“责任分散效应”作用下的集体冷漠,更是“羊群效应”盲从下所丧失的自我人性,如果当初但凡有一个人脱离了这群盲目而又冷漠的羊群,相信这位两岁的女童也不至于会命丧车轮之下,而这种举手之劳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付出成本,其结果却定会让自己受到社会大众的赞扬,这种一本万利的人性生意只赚不亏。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说过:假如你在绝望时抛售股票,你一定卖得很低。

股票投资有其一定的专业性,当然另一方面还有其心理性,利用人的“羊群效应”这种心理打心理战也是很多操盘手惯用手法,很多投资股票的人总是跟风操作,别人抛自己也跟着抛,别人跟进自己也盲目跟进,自己最终亏个精光却还抱怨别人无脑带节奏,设想一下,如果自己当初不跟风,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稳扎稳打,不受他人的情绪波动带来的影响,相信即便是最后亏了也不会怨天尤人。

在社会中,我们需要凸显自我的个性,脱离羊群的无脑与盲从,经济上有一个著名的“二八定律”,其实那属于“二”范畴中的成功者无一例外都保持着自己独立、冷静和清醒思考的头脑,拒绝盲从与跟风才是真正地做回了自己。

城市环境对家庭的影响(人会本能丈量与责任中心的间距)(8)

2、主动承担责任,其实就是在捍卫自己的权益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教导我们要学会做一个有责任和担当的人,尤其在公共场合下,我们需要做一个具有公德心的人,助人为乐是展现我们内心正能量的一面旗帜,但在社会这个冷酷现实之下,我们更多见到的是冷漠与自私,以为与己无关就不会操那份心,自己只要不多事,不惹事就行了,可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并不见得,我们更需要做一个目光长远的人,自己的利益往往并非在眼前,有时候很隐晦,有时候真的很长远,愿意帮助别人,承担责任,其实就是在捍卫自己的权益。

还记得“10·28重庆公交坠江事故”,当事女乘客因为不小心坐过站进而与司机发生争执和互殴,在如此长的时间内,车厢内的其他乘客竟目睹全程而毫无作为,都觉得与自己无关,不愿意多参合这件事,最终导致司机在和当事女乘客互殴的过程中一手放开方向盘后导致整车失控,最终使得公交车坠入长江,车上其他无辜的乘客不明所以地成了“陪葬”。

如果当时有乘客能主动站出来阻拦当事女乘客无理取闹,可能结果就不会像现在这般惨烈,自以为的与己无关思想有时候最终会损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有责任公德心的人往往不仅可以捍卫自己正当的权利,同时也会赢得社会大众的赞扬与认可。

与此同时,去年有新闻报道:在湖南长沙,同样也是一位乘客因为自己坐过站无理要求司机中途停车,被司机拒绝后恼羞成怒抢夺方向盘,这种危险的行为将整车乘客的生命都陷入到了威胁之中,此时,就近的一位男乘客没有袖手旁边,一脚将其踢飞,或许行动过于粗鲁,但在当时千钧一发之时,其结果就是多管闲事不仅救了自己也救了大家,最后赢得全国网友的称赞。

我们应该树立起公共利益与自己切身利益存在捆绑关系这种思维理念,我们“多管闲事”不仅为别人,也是为自己,更是一种体现社会公德心的闪光行为。

城市环境对家庭的影响(人会本能丈量与责任中心的间距)(9)

3、努力不受环境和他人的干扰,做最真实的自己

公共场合下,我们每做一个动作,每说一句话都会左顾右盼,小心翼翼,不自觉地与他人进行对比,生怕自己不合群或者做出什么让人嘲笑的言行,不希望自己出现任何标新立异的举动,所以我们才如此如履薄冰。

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首先就需要排除别人的干扰,就像考试的时候,不要因为别人提前交卷而心生焦虑,毕竟时间的提前并不代表正确,所以我们需要的是稳定心态,稳扎稳打,不要过多地受到他人的感染,只要我们自己的情绪不受影响,头脑保持清醒和冷静,胜败则未可知。

美国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所著的一本叫做《少有人走的路》书中,全书虽然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之路的书籍,但作者由于出生心理学,全书从心理学角度阐释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其中本书从作者成长经历出发,教导我们不要去和别人做对比,自己才是独一无二的,自己必须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无需过分参考他人的想法,毕竟自己的人生只依赖自己。

这就如同本文开头拉塔尼罗丁关于“责任分散效应”所做的实验,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场,那么自己很可能去帮助对方,如果有了参照物,自己反而不一定去帮助对方了,参照物的作用是为了帮助我们权衡利弊,而不是为了让我们盲从和泯灭责任感,如果心中参杂了过多的对比,我们的头脑非常不善于处理多任务项目,非常容易因为干扰而出现做出错误决定的倾向,所以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需要一个独立和冷静的头脑环境,决定只有服从自己真实的内心才会最有温度。

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在行事和做决定的时候,忽略环境氛围和他人行为所产生的干扰,这样我们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展现最真实的自我,才能让自己内心深处的责任感迸发出人性的光辉。

城市环境对家庭的影响(人会本能丈量与责任中心的间距)(10)

六、总结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公德心与责任感,只是在“责任分散效应”下,我们会失去自我,进而做出与自己个性不相关的举动,我们只有保持做一个独立的自我,排除群体效应下的依赖与盲从,那么我们才能展现真正的自己,进而根据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思维,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施以援手,避免集体冷漠现象的出现,让我们都生活在大爱的社会环境之下,做一个独立有责任感的人。

城市环境对家庭的影响(人会本能丈量与责任中心的间距)(11)

七、参考资料

[1] 存德. 责任分散效应[J]. 江西教育, 2011(11).

[2] 胡永平, 刘志业. 从“责任分散效应”探讨社会责任会计实施的困境[J]. 商业会计, 2010(12):73-74.

[3] 刘聪慧, 王永梅, 俞国良, et al. 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5):964-972.

[4] 黄翯青, 苏彦捷. 共情中的认知调节和情绪分享过程及其关系[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6(6):13-19.

文|培大大,侵权必究,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