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诗句章法(弄墨人把诗词作为书法创作的内容)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最值得骄傲的部分,凝聚了中华文化的语言美、文字美和韵律美。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名篇,不单脍炙人口、妇孺皆知,而且极富内涵,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博大精深的书法表现,更能体现弄墨人的情感志趣,从古至今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无一例外。】

一、【唐】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行书书法创作

我在创作这幅作品时采取行书的创作体裁,正文分为三列,纵式竖写,规格尺寸为:100*50cm半熟宣纸,作品上下连贯,一气呵成,从整体来看体现用笔较娴熟、章法较合规、笔法较流畅、线条较厚重、墨色饱满等特点。

行书作品:【唐】贺知章《咏柳》,作者:冯彬

书法诗句章法(弄墨人把诗词作为书法创作的内容)(1)

行书作品:【唐】贺知章《咏柳》,作者:冯彬

2、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二、【唐】韩愈《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行书书法创作

这首诗的创作我同样也是采取行书的创作体裁,正文分为四列,纵式竖写,规格尺寸为:90*50cm半熟宣纸,作品在布局、结体、牵连都比较有特色,书写时做到了一气呵成,从整体来看体现用笔较娴熟、章法较合规、笔法较流畅、线条较厚重、墨色饱满等特点。

行书作品:【唐】韩愈《小雨》,作者:冯彬

书法诗句章法(弄墨人把诗词作为书法创作的内容)(2)

行书作品:【唐】韩愈《小雨》,作者:冯彬

2、诗词鉴赏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1、行书书法创作

这首诗的创作我还是采取行书的创作体裁,正文分为七列,横式竖写,规格尺寸为:50*90cm半熟宣纸,作品在布局、结体、牵连都比较有特色,书写时做到了一气呵成,从整体来看体现用笔较娴熟、章法较合规、笔法较流畅等特点。

行书作品:【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冯彬

书法诗句章法(弄墨人把诗词作为书法创作的内容)(3)

行书作品:【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冯彬

2、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

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