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汉江旅游详细攻略(话说南丝路16汉阳)
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蜀国春与秋,岷江朝夕流”(唐代诗人武元衡《古意》)。汉阳镇,是南方丝绸之路东线五尺道上一个重要驿道,至今留下“岷江朝夕流”的峥嵘遗迹。
五尺道以水路为主,路线是从成都出发,南经双流、新津来到眉山青神县,再南下乐山、宜宾、进入云南昭通。在青神县岷江道上,这条驿道偏离水道,从新路口翻越关子门至乐山板桥溪中间,那是一段不足十公里的山道,史称熊耳古道。
邓友权 摄
《图经》云:“诸葛武侯凿山开道,即熊耳峡东古道也”,意指该段古道为蜀汉时期诸葛武候所开。相传在曹魏、蜀汉、东吴的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为能隐蔽地在平羌小三峡中屯兵平定作乱的羌人,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亲自调遣人力物力开凿了此道。
青神县文史学者岳华刚等人多次踏勘过熊耳古道,他提供的文献资料介绍,走新路口经关子门的这条古道,虽山路崎岖陡峭,但比乘船走水路或是沿大路走汉阳方向,可以减少近十五公里的行程,而这一段山道也是目前眉山和乐山市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古驿道。
从高家湾长板坡到关子门,现存古驿道路面宽1.5至2米,全长约两公里左右,因下方山湾内近年来新修了一条水泥路到山顶,现古道已基本荒废。在几处仍然保存有石板路面的古道上发现,原古道路面大多采用长0.9至1米,厚0.1至0.2米的当地产红砂石质石板铺成(也发现有少量的雅石质石板),一些路面仍清晰可见被骡马铁蹄踩踏石板后留下的脚窝。
从长板坡沿古道蜿蜒上山,要经过一段高高的山埂,古道旁是三四十米高的悬崖。可以想象,当年南丝之路上的马帮从这里通过时,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马摔下悬崖。继续前行,穿过一片荆棘密林,会经过一个叫黄石包的小山包,黄石包上原来有座叫‘鼓腹庙’的小庙,鼓腹庙因庙内供了一个大肚罗汉而得名。民国时期这山高林密之处建有一小庙,也是为了保佑过往行人的平安。鼓腹庙早已不存,只是在山包顶上还有一块不到两百平方米的台地遗迹。
邓友权 摄
岳华刚记得,过黄石包不到200米,便走上了一条2013年才修通的乡村水泥路,能看见路旁崖壁上保存一处历经沧桑的题记。该题记龛坐东向西,距地表1.2米,宽1米,高1.6米,字径0.38米,风化十分严重,经询问当地老人和仔细辨认,该处题记内容为“乐山县界、青神县界”8个字,证实这里就是古代乐山和青神的交界处。
“熊耳古道最险峻处就在青神、乐山交界处的关子门,是开凿垭口形成的一处古关隘,地势险要。”岳华刚说。
同行踏勘的邵永义也证实,民国战乱时期,熊耳古道一带山高林密,路陡坡险,常有土匪出没打劫行人。因此很多行人和商贩在准备过关子门时,多会选择在山脚长板坡处结伴而行,除非武艺高强,胆大包天者,很少有人敢单独通过。当然,山里人纯朴,加上家又安在当地,所以关子门附近的人是不会去当土匪的,只听老人们说土匪窝子在乐山板桥溪大岩腔一带,解放后有几个与土匪有勾结的恶人被枪毙了。
南丝之路上的熊耳古道,自开通后便成了连通青神坝子和乐山平原最便捷的一条驿道。唐宋以来,文人行商走此路者多有记载讲述,有关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一直到清晚期时,熊耳古道上尚设有新路铺、关子门铺和板桥铺等关防铺递。毫不夸张地说,熊耳古道和关子门古关隘是南方丝绸之路中一处标志性的历史缩影。
随着历史的变迁,岷江古道逐渐湮没,已很难窥见历史上这条五尺道神秘的踪影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