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美食推荐(浦城美食吃在浦城)

浦城县美食推荐(浦城美食吃在浦城)(1)

浦城县美食推荐(浦城美食吃在浦城)(2)

浦城县美食推荐(浦城美食吃在浦城)(3)

浦城县美食推荐(浦城美食吃在浦城)(4)

浦城县美食推荐(浦城美食吃在浦城)(5)

浦城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是福建进出省外的"北大门"。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称"邑当闽泊要冲,官商往来,络绎辐辏。繁盛殷富,俗尚奢华,故谚有'小苏州'之号。"人员往来频繁,经济文化繁荣,必然促进浦城食品的发展,加之商贾锐意刷新经营,食品加工人员吸收各地名菜的经验,择善而从,为我所用。浦城饮食以菜料优,选料严,制作精,香味佳,鲜脆重汤,偏辣热渗(菜要热吃,调味渗入菜中)而著称。既有浙菜、苏菜、闽菜、赣菜等四方风味,又有山区特色,使得浦城食品五彩缤纷。

浦城

美食

南浦“头碗燕”( 散文 )

王德仁

故乡美食,南浦肉燕,那是浦城著名传统食品的“头碗菜”,那是传入福州而荣列的“闽十大菜”。然而,不为鲜知的是家乡人还尊称为“相国菜”。菜中有典,味中有味,大观美食天下,不愧名品珍羞呵。

浦城县美食推荐(浦城美食吃在浦城)(6)

“头碗燕”,浦城第一菜,可以说家喻户晓,老少妇孺皆知。佳肴如其名,形宛若燕窝,食而不腻,柔而脆嫩,味鲜适口。儿时,随父母去参加晏会,只见筵席上头碗菜都是肉燕。每次,吃在小碗里,眼晴盯在大碗中,见情可爱,桌上人笑了,多打些给我。几十年过去,回乡只要闻到肉燕飘香,教人垂涎不已也。

浦城县美食推荐(浦城美食吃在浦城)(7)

肉燕菜,也称燕,不仅珍美,还有着美丽的故事。读《八闽古邑浦城》书中载记,相传宋绍定六年(1233)南宋浦城人真德秀,从福州任上赴京回到浦城。时值清明,德秀扫墓后设宴,随行厨师林成荣是福州人,吩咐临时厨师其表兄(本县富岭东湖人)徐小春捣鱼丸,徐误听为捣肉丸,剔精肉捣酱肉和粉。林知道后已无奈,将错就错,命徐姑且压平,薄如面皮,切丝氽熟,色质晶莹皎亮,食如燕窝无异,特有味道。回京城后,朝廷拜真德秀为参知政事,即副宰相。时河清海宴,宰辅常对皇上侍讲所著《大学演义》。一天理宗赵昀来相府探望,真德秀宰辅接驾宴请,点了这道菜。皇上食之,不油不腻,色香味适口,龙心大悦,即问相国“此菜何名?”真德秀情急之中,忽见燕子从梁上飞过,心中一动。回皇上话:“燕丸也!”因此,所以人们又命名“相国燕”,因祈福平安与吉祥,亦称太平燕。从此,“肉燕”名声,似燕儿飞落八闽大地。

浦城县美食推荐(浦城美食吃在浦城)(8)

一道美食,赋予美丽的文化品位,就有了广传世间的社会价值。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此,肉燕从相府流入民间,成为浦城代代流传的特色名菜,既有荤素风味,又宛若燕窝,深受人们欢迎。小城里,无论婚丧宴、生日宴、乔迁宴、竣工宴、肉燕圆成了重要筵席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珍馔。当你做客山城,热情的主人就会端出一碗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清水燕丸”,也称礼迎贵宾的“头碗燕”,主人须起身,开始举杯把洒敬客了。

浦城县美食推荐(浦城美食吃在浦城)(9)

每年春节年夜饭,千家万户品“燕丸”。春到燕归来,年到人团圆。肉燕皮,包上馅心,则名“燕丸”,与“燕圆”谐音。三十年夜吃“燕丸”,已成南浦的民间习俗。年底前,家里备购年货时,父亲定忘不了从街上购些燕皮回家。大年三十的下午,把廋肉、香葱、茡荠洗净后切得细细碎碎的,加上香料拌成馅心,然后以一张燕皮或燕丝把馅心包进里面,散放在菜板上。当迎春鞭炮声响起,全家老少团圆入座时,把肉燕投放清水烧开的锅里,待肉燕浮上即熟,捞起倒在备好的清汤汁的大碗里,“头碗燕”上桌,全家团圆,带来了节日的喜庆。

浦城县美食推荐(浦城美食吃在浦城)(10)

婚宴上燕丸,始合庆姻缘。“燕尔新婚,如兄如弟”,源自《诗经·邶风·谷风》。《诗经·燕燕》云:“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如今,从浦城到闽北,青年男女宴尔新婚,宾客落座,须等第一菜“头碗燕”上桌,鸣炮乐声起,方宣布婚礼大典开始。燕双飞,人双喜,内涵人如双燕于飞,执子于老,百年好合之意。

浦城县美食推荐(浦城美食吃在浦城)(11)

“头碗燕”,浦城美好的风土人情。一碗清香佳味的名食里,谁知“燕”工的艰辛呢?我曾提篮随娘亲去买燕皮时,在作坊看过制作过程。只见制做师父先选好新鲜猪后腿精肉,淀粉,糯米,植物灰碱等原料,按肉的重量配方。然后把肉交徒弟,头戴卫生帽,脸挂口罩,净手后才去剔净筋膜、碎骨,将精肉块软硬搭配分组,将精肉坯放置在砧板上。闻“嗒、嗒”之声响起,徒弟用木棰反复捶打,不时加入适量糯米糊、植物碱以增强粘性。捶打时,力均匀,有节奏,慢敲快打,肉坯要反复翻转,直至肉坯打成胶状肉泥。制燕时,将胶状肉泥放在木板上,细细地撒上薯粉,用木棒轻轻拍打压延,宽厚均匀,直至成型,轻薄如纸,功称为鲜燕。最后再将鲜燕通风晾干,切成方快,即成干燕皮。问之,一斤肉可擀出六、七百名张皮。但是,一次加工,仅敲打肉泥时要一个半小时,千打万槌才以成,槌的是工匠精神呵。

浦城县美食推荐(浦城美食吃在浦城)(12)

再说当年,真德秀辞任回浦城,理宗皇帝想尝肉燕,命宫廷御厨制做,不得其法,结果做成“馄钝”,形象非真,只能遣使快马来浦城取了。而厨师林成荣,回福州后,也把“肉燕”带到福州,开始用青粉多次试做不成,函谒徐小春。小春为林寄去浦城薯粉二袋方成,相传后人。福州肉燕,从清同治初年,到清光绪年间,已名声雀起,与“佛跳墙”齐誉,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同利肉燕老铺,始创于1876年,历经三朝,传承五代,至今仍是纯手工制作的闽味特产精品。如今,福州、闽清生产的燕皮挂牌“浦城上白燕皮”或“清水肉燕皮”,莆田的叫“莆田燕皮”,省外生产的则称“福建燕皮”。近年福建电视台,播放了福州一家专门制做“肉燕”的公司,以手工制做传说闻名,技精艺好,并到台湾现场表演,受到港台同胞的称赞。浦城肉燕,不仅传出八闽,而且传到东南亚侨胞之家。

浦城县美食推荐(浦城美食吃在浦城)(13)

浦城一绝的肉燕,经后人的传承发展,有了系列创新。小城人,有把肉燕切成方块的、圆形的、条丝的,用燕丝包馅成球状,名燕丸;用燕片包馅的,叫燕扁食;最看眼的方块中有金线状小孔的,曰金钱燕。馅心可用荢荠、冬笋、香茹、葱伴精肉泥等。烹调,有用水煮,或笼蒸,或火煎与油炸等。君不见,肉燕上桌佳味鲜,亲朋好友相见欢。

南浦“头碗燕”,特产风味,特色风韵,可谓是先人首创的一道保健食品,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