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圈全景图(上海大都市圈大在哪里)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也是重要的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增长极2016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长三角将着力打造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宁波、苏锡常都市圈2021年2月,江苏、安徽两地联合发布了《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也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的都市圈发展规划近期,上海、江苏、浙江三地联合发布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标志着上海都市圈的建设全面启动与之前发布的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不同,这个规划不是传统法定规划,而是上海与周边8个城市协作发展的共识性文件,也是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区域的宏伟蓝图,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上海大都市圈全景图?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大都市圈全景图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也是重要的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增长极。2016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长三角将着力打造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宁波、苏锡常都市圈。2021年2月,江苏、安徽两地联合发布了《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也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的都市圈发展规划。近期,上海、江苏、浙江三地联合发布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标志着上海都市圈的建设全面启动。与之前发布的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不同,这个规划不是传统法定规划,而是上海与周边8个城市协作发展的共识性文件,也是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区域的宏伟蓝图。
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价值。一是能够进一步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上海要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要各扬所长,使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上海大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城市,通过重点聚焦“一江一河”、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功能区域,进一步深化“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强化“四大功能”、发展“五型经济”,打造高密度的功能中心,更好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是能够进一步提升八城市的整体功能定位。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意味着八城市不仅仅是依附角色,而将更多担当支撑重任,要承担建设全球城市区域的细分领域核心功能,成为重要的功能支撑地;意味着八城市不仅仅是参与角色,而将更多担当融入重任,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要与其他城市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生态;意味着八城市不仅仅是模仿角色,而将更多担当引领重任,要开展更多的开创性、引领性探索,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提供更多的创新经验;意味着八城市不仅仅是散装角色,而将更多担当耦合重任,要持续提升中心城区的能级和首位度,同时大力推进市域一体化,打造在长三角经济体系中集聚高端资源的增长极、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集聚核心功能的功能极。三是能够进一步探索一体化的有效实施路径。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面积达到35.8万平方公里,很难做到“齐步走”。通过都市圈的建设,能够使长三角一体化的路径更加具象、更加现实、更加清晰。特别是相比较国内其他都市圈而言,上海大都市圈是为数不多的跨越三个省市的都市圈,内部还包括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G60科创走廊等多个不同层级的跨区域功能区,能够通过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累和实践更多的经验。上海大都市圈要引领落实《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通过更多的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集成性创新,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更好促进核心功能辐射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四是能够进一步提升长三角的全球竞争能力。长三角一体化是一场“团体赛”,而不是一场“个人秀”。当前,上海正在对标纽约、伦敦、东京,建设全球城市,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则将引领“圈内”城市共同走向全球城市区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上海2035规划也明确提出,上海要进一步形成区域合力,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共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都市圈内部城市的整体实力,还能够加强与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宁波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之间的合作互动,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与国内其他都市圈相比,上海大都市圈具有四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也要进一步深化。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发展基础。早在1982年,国务院就发布《关于成立上海经济区和山西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的通知》,决定建立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等城市的上海经济区,其中除了杭州以外,其他城市均为今天上海大都市圈的成员,可以说在40年前就奠定了上海大都市圈的框架。今天的上海大都市圈9个城市各具特色,而且对于“圈内”成员的功能定位有了更加深入的谋划,下一步要加快推进大都市圈内部由梯度分工向功能分工转变。二是要进一步深化产业协同。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国有企业和苏浙地区的乡镇企业之间,就形成了以“横向联合”“星期天工程师”以及“品牌共享”为载体的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确立了上海经济区的产业分工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下,都市圈作为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基本组织单元,成为促进城市间分工协作、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及全球竞争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经过40年的发展,上海大都市圈内部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协同模式,特别是围绕链主企业,形成了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下一步要不断强化“圈内”成员的产业分工,持续增强产业链的影响力、竞争力乃至控制力,共同打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能源新材料等世界级产业集群。三是要进一步深化创新能力。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另外8座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也都各具特色,比如苏州的纳米新材料、无锡的超级计算、宁波—舟山的海洋工程等。根据《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上海—苏州科技集群排名全球第六位。下一步要加快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进一步突出区域科创特色,特别是要补齐嘉兴、湖州、舟山等城市的科创短板,率先推进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四是要进一步便捷区域联系。目前,上海与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均已形成1小时通勤圈,随着沪苏湖高速铁路的修建以及沪甬通道、沪舟甬通道的规划建设,上海与湖州、宁波、舟山也将形成1小时通勤圈。下一步要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特别是要谋划设立上海大都市圈市域铁路公司,统筹推进市域铁路建设,除海岛之外,要基本实现县级行政区轨道交通全覆盖,实现“圈内”机场、港口铁路联系全覆盖。同时,要进一步畅通八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联系,特别是上海大都市圈涵盖的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内部的交通联系,分段探索市域铁路公交化通勤。(作者为华略智库主管合伙人、首席研究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夏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