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的手势(手势这种语言符号)
手势作为生活中一门常用的表达方式,在中世纪的造型艺术中手势的作用更多的是传播基督教义。手势的发出者是上帝或者圣徒的时候,手势就赋予着神圣的意味;当信徒做出手势的时候,更多的象征着对于上帝的信奉。此外,手势在基督教之中还有着祈祷、赐福以及指示的教育功能。
手势在基督教艺术当中受到推崇,作为表达宗教以及社会信条的象征
“在艺术,特别是基督教和中国艺术中,手具有表达宗教和社会信条的无穷力量。”手势作为一种基督教的一种美学,这是与当时的奥古斯丁是分不开的,奥古斯丁在中世纪的时候权威一度超过古代的哲学,他被视为教父时代的天主教教父,当时他对美学的推崇也使得人们将美视为上帝的一个属性,成为神学本体论的一个重要成分。
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时候就宣称基督教是合法宗教,不久之后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为了更好地对基督教进行宣传以及教义的传播,开始在各地修建基督教堂,教堂之中常常以圣经为题材为基础的绘画以及雕塑开始兴起,而手势是圣经常用的创作对象。
绘画中对于美学的重视,体现在借用手势来传播天主教义,因为手势这种语言比较直观清晰。在中世纪前期的时候对于偶像崇拜的行为进行遏,当时的阿拉伯入侵使得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发生重大变化,为了抵御外来的侵略对政权进行巩固,利奥三世希望通过从教会的手中夺回一部分土地,他颁布反对崇拜圣像的法令,对教会的权利进行削弱,此外很多圣像遭到毁坏。这就导致了以往国古希腊以及罗马的艺术传承遭到中断,艺术家缺乏对于手部的绘画以及雕塑技术,于是采用手势等简单的象征符号来表达教义。
手势作为一门语言,在中世纪的艺术作品当中主要有着祈祷、赐福以及指示的含义在约公元300年的罗马的普里奇拉地下墓室的壁画《三个火窟里的人》就可以看出早期的的希腊化艺术作品风格。这幅壁画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进行观赏而是为了提醒那些信教者想起上帝的慈悲,整幅壁画采用简单的线条来绘画人物的手势,没有多余的修饰。这幅画呈现出三个被扔到火窟的人,因为信仰上帝而受到庇护没有被火烧到的情境。画中的人的人物摆出双手张开,掌心向外的手势,这种手势的含义在基督教中是“祈祷”的含义。
这种双手张开,掌心向外的雕像被称为“祈祷像”,在基督教之中经常出现这种手势。比如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在罗马的圣伯多禄墓窟的壁画当中就有着一个双臂张开的人物形象,而这个人的手势也是双手张开,掌心向外的。在基督教的宗教世界当中,这种手势除了表示祈祷的意义之外,还有着下级对于上级的忠诚之意。
此外基督教现在表示祈祷的手势一般是双掌合十的手势,这种合掌的手势是从当时的“圣伯多禄墓窟”的壁画中双手张开表示祈祷的手势演化而成的。中世纪的封建宣誓中封臣的手会放在君主的双手之间,这种礼仪代表着臣服的含义。受到封建宣誓的影响,合掌祈祷的方式逐渐在中世纪占据主导地位。
中世纪封建君臣这种上下级的手势被应用到基督教之中屡见不鲜。在封建君臣的求饶的手势被后来的基督教用来表示对于上帝的祷告。这种手势是两只手掌相对张开,手臂略微的有弯曲,手臂的方向指示着祷告的方向,使用这种手势的人一般腿部采取下跪的姿势。
在基督教的画作《洗脚》之中,圣彼得的双腿就是弯曲状,一只脚放在脚盆当中,两只手掌相对张开,手臂略微的弯曲,手臂对着上帝的方向。在《基督--神圣的职能》画中,在基督面前的皇帝利奥三世也是呈现出这样的状态,但是他的身体几乎贴近地面,鲜明的展示出中世纪的基督教凌驾于封建皇权至上的地位。
与祈祷相反的手势是赐福。祈祷的手势主要是由信徒发出的,而赐福的发出者一般是由神或者是神职人员,赐福的手势就具有了神圣的含义。在基督教的图像当中,赐福的手指并不是有力量化的伸出而是只是手指自然张开的姿态,赐福手势非常自然,像是放松状态下随意的动作。
一般赐福的手势是由无名指、弯曲的小指以及大拇指食指中指三指伸出来体现,这种手势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的艺术符号,后来被基督教采用来表示“三位一体”的含义。这个手势一般是由基督、使徒以及天使们发出来的,逐渐有了赐福的意味。
在拜占庭的壁画《洗脚》之中,基督对着圣彼得说“如果不为你洗脚,我就与你无分了”的时候就使用着食指伸出、中指细微的弯曲以及无名指半曲的手势。在随后的岁月中,基督的赐福手势开始逐渐固定下来。在《全能的基督》中,基督的画像一般为一手拿着经书,另一只手发出赐福的手势。基督的形象开始固定下来,成为后期有关基督形象的模板,赐福的手势一般表现为中指与食指半曲,其余的三只手指合拢。
在基督教之中有着著名的“最后的审判”这一学说。在对审判来临的“指示"也是艺术家经常创作的主题。表示“指示”的手指一般是伸出食指,或者是伸出手掌。发出手势的手掌在基督教之中通常时候用右手来表示“善”的,“恶”一般是用左手来表示的,在中世纪的艺术之中基督右手指向天,将善人引导右边,将恶人用左手加以引导。
在康克斯的教堂中的门上刻画着这样的景象:基督在中间,他的右手指向天,左手指向下方代表着地狱。他的左右两边也分别是天堂以及地狱的情形。基督在“最后的审判”之中,他讲将对世间的人进行审判,为善者将进入天堂,作恶者将下地狱。
在十三世纪的时候,“最后的审判”开始形成共识。在布尔日教堂上,耶稣的双臂展开做出类似祈祷的手势来展现自己身上的伤口,在耶稣的右手边是赐福的灵魂他们可以进入天堂。而左手的灵魂被魔鬼扔进地狱。
手势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在中世纪的时候是作为上帝的神谕而出现的,但是随着世俗权力逐渐取代神权,一些在中世纪只运用于上帝以及教皇的手势开始出现在世俗百姓之中,人性开始自我觉醒。
中世纪对于手势应用的重视,开始在中世纪的艺术作品当中出现出现手势程式化的特征手势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在用来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像语言一样有着社会性。在中世纪的基督教统治之下,对于手势的创作是受到制约的,对于一个主题的刻画往往是有着相应的范本,画家只能在前人留下的艺术作品中进行创作。在中世纪的时候许多艺术作品都是用着同样的构图来表达同一主题,只是因为画家的不同,而在风格上面有着不同,但是根据主题创作的手势却有着程式化的特点。
手势的城程序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相同的主题用着相似或者相同的手势,此外手势一般是基督教所特有的,很少有体现生活场景的手势。
在基督教之中比较典型的手势程式化特征就是“大手掌”,手部的刻画在画中的整体比例之中显得明显偏大。在《光轮中的基督》之中,对于人物的刻画显得头大身体小,四周的天使的手臂甚至比身体还要长,有的天使的手比头部还要大上几分,相比于轻盈的身体,手臂显得非常的大。
画家们有时为了突出人物的手部,往往不强调手部的生理构造而只表现出一种精神力量,手部刻画的纤细修长,给人一种庄严之感。在《罗得与亚伯拉罕分离》的壁画中,我们能够看清楚罗得一家的手势,但是对于罗得衣服的刻画往往只是简单的衣服褶皱。在大英博物馆的《从伊甸园到失乐园》的画中,我们能够考到镶嵌画的人物被拉得欣长,这里面的也被不成比例的进行拉成,表现出高贵、庄严之感。
手势在基督教的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语言,往往是对基督教的艺术作品的手部进行放大,“手在基督艺术中具有表达宗教信条的无穷力量”。带有长长手指的手带有其自身的生命,在不少中世纪的艺术作品当中有着以手作为神创造人的主题,比如“创造亚当”的主题。
结语
中世纪的时候,手势带有强烈的宗教性的程式化特征,通常是用来表示祈祷、赐福以及指示等含义,艺术是为宗教服务的。
参考文献
《圣经》
《欧洲中世纪美术》
《基督教状况》
原创扶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