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村小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对策(五十多年前的留守儿童的忠告)

五十多年前的留守儿童的忠告,尽可能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农村村小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对策(五十多年前的留守儿童的忠告)(1)

正月初五过去了,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又要去外出务工了,孩子在哭,妈妈也在哭,但为了工作,为了挣钱,不得不又一次分离。看着这样的画面,我也禁不住泪流满面。

什么是留守儿童?按照百度上留守儿童的定义,“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五十多年前的我,处境和今天的留守儿童一模一样。

我的家乡在北方的一个小县,当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在另外一个县工作,母亲是一位农村公办小学的教师。在当地人看来,我父母都是吃公家饭的人,也让人羡慕,但在这背后,也有许许多多的辛酸和泪水。

当妈妈去“教书”时,就要把我放在姥姥家,我也是哭得撕心裂肺。哭的哭的睡着,然后早晨再哭醒,因为想妈妈。

几个弟弟妹妹的童年也是如此,因为妈妈要“教书”,我的弟弟、妹妹都是四个月后送到奶妈家,有的在奶妈家到2岁才回家,有的甚至长到6岁才回家。妈妈每月工资34元,给奶妈12元。

父母两地分居,今天来看,100公里的距离算啥,可在交通落后的年代,父亲一年一次探亲假,大概是12天吧。直到我17岁时,父亲才调回我们县。

弟弟妹妹从奶妈家回来后,还是没有人照看,弟弟、妹妹分别寄放在姥姥家、姨姨家生活。再大一点,自己做饭自己生活。在别人家里生活,尽管亲戚们对我们不错,但内心的感觉是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再加上表哥表姐们冷言冷语(可以理解,亲兄弟姐妹都要打架),内心觉得十分痛苦而无处诉说。自己上了初中后,能住校了,觉得十分快乐。

这样的结果是,弟弟妹妹相互之间缺乏亲情,凝聚力不强。弟弟妹妹们性格差异很大,但在奶妈家住的时间长的,在姨姨家的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善言谈,不善与人交往。而且文化课学习成绩都一般。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年纪很小就会做饭,生活自理能力超强。

弟弟妹妹们长大后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自己组建家庭时,一定不要两地分居。一定不要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我想对有孩子的打工兄弟姐妹们说,今天出去打工,为了糊口有许多无奈,但还是劝你们,想一想孩子的感受,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全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爱替代不了父母的爱,虽然父母可能会打骂孩子,但孩子也喜欢跟父母在一起。

有的城市的政府和企业为农民工着想,办实事,目前,想办法创造让农民工全家团聚的条件,提供廉租房,让农民工子女在打工所在地入学。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的大事。

全家到一个地方去打工,去那些让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城市。那怕住的差一些,也要全家在一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