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寒号鸟的特点(二年级课堂小知识)

二年级寒号鸟的特点(二年级课堂小知识)(1)

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这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寒号鸟》,这篇课文教育学生要勤劳共勉,抓住大好时光勤奋努力,不要懒惰,荒废大好年华。

学生问老师寒好鸟到底是什么样子,喜欢吃什么。学生能问出这样的问题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他是“寒号鸟”,学生很想知道这个“鸟”是什么样子。小编在这就为大家说说什么是“寒号鸟”。

寒号鸟”其实根本不是,学名叫做复齿鼯鼠,也叫做寒号虫、寒号鸟、寒搭拉虫,生活在1100米左右的针阔混交林中,通常会在高大的树木上或陡峭的岩壁裂缝中筑巢,属于森林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陕西等地。体型大小和松鼠差不多,体长一般在30到40公分,体重在350克左右。

二年级寒号鸟的特点(二年级课堂小知识)(2)

在课本中所描写“寒号鸟”是白天懒惰睡觉不劳动,其实“寒号鸟”白天活动很少,夜间出来捕食,活动特别活跃,直到拂晓才回到的巢中。它四肢长有肉翅,但是不会飞,它可以借助惯性在空中滑行100多米。“寒号鸟”的生性怕寒,喜欢温暖。叫声和课文中描述的一样,也是哆啰啰,哆啰啰,这只是它的叫声,并不是像课文里说的那样,天气寒冷冻的直达哆嗦。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二年级下册的课文古诗二首,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村居》的后两句。这两句诗描写的是春天所见之景。

二年级寒号鸟的特点(二年级课堂小知识)(3)

这两句诗里的纸鸢是指什么?它和风筝有什么关系?

其实,纸鸢就是风筝。现在在我国的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纸鸢”的叫法。

在我国制作风筝的历史是比较悠久的,相传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早期他是用木板或者竹片做成的,整体比较大,主要用于军事,在当时被称为“木鸢”。到了东汉年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以后,慢慢的才开始用纸做风筝,在当时被称为“纸鸢”。

二年级寒号鸟的特点(二年级课堂小知识)(4)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慢慢做起了“纸鸢”,相对在军事上用的要小了很多,当然飞起来也很容易。有人就把一根竹笛绑到了“纸鸢”上,“纸鸢”飞上天以后,风一吹,发出了悦耳的声音,这种声音和古筝的声音非常相似,于是在民间对“纸鸢”就有了“风筝”的叫法。

大概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在民间已经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语文课堂小知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说到这里,以后会持续更新,感谢大家的阅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