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式发展文旅(大河之畔文旅兴)
光明网讯(记者 熊娇 张冰宇)大河之滨满目新,黄河文化融华夏。9月14日,光明网记者跟随“黄河安澜”系列活动,走进河南省洛阳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邑古城,寻觅黄河文化,感受古韵华章。素有“东方博物馆之都”的洛阳,在“母亲河”的臂弯中,怀抱黄河孕育出的文化宝藏,在与黄河相生相依的中原大地上擦亮文旅名片,奔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2年9月14日,河南洛阳偃师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外景。该建筑设计尊重遗址的原生状态,大量采用铜板幕墙、手工夯土以及与之匹配的清水混凝土工艺,夯土总量超过4000立方米,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单体夯土建筑。(光明网记者 熊娇摄/光明图片)
2022年9月14日,河南洛阳偃师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观众在镇馆之宝——乳钉纹铜爵前驻足观赏。乳钉纹铜爵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爵,被誉为“华夏第一爵”。(光明网记者 熊娇摄/光明图片)
2022年9月14日,河南洛阳偃师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乳钉纹铜爵。乳钉纹铜爵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流折处有两钉形短柱,腹部凸线列乳钉纹,造型清逸舒展,形态修长,极富美感。(光明网记者 熊娇摄/光明图片)
2022年9月14日,河南洛阳偃师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馆内陈列着自上世纪90年代起二里头遗址考古中的重大发现。(光明网记者 熊娇摄/光明图片)
2022年9月14日,河南洛阳偃师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放大镜下的骨猴。这件骨猴在2002年出土于儿童墓葬,仅有指甲盖大小,使用动物骨骼雕刻而成,通体抛光,制作精美,颇具神韵。(光明网记者 熊娇摄/光明图片)
2022年9月14日,河南洛阳偃师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绿松石龙形器。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合而成,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身。整个龙身呈波状曲伏,中脊微凸,两侧下斜,龙尾内蜷,在龙身中部有一个铜铃,铜铃内含玉质铃舌。(光明网记者 熊娇摄/光明图片)
2022年9月14日,河南洛阳偃师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中央大厅内景。大厅夯土墙之间错动穿插,色彩随光影变幻,左侧墙壁“绿松石龙形器”印记似一把“古钥匙”,为我们开启二里头文化,揭开“夏都”神秘面纱。(光明网记者 熊娇摄/光明图片)
2022年9月14日,河南洛阳老城区洛邑古城,采访团在中渡非遗传承中心体验非遗拓印技艺,非遗传承人在一旁展示装裱的拓印作品。观众手持拓包,在浸湿的宣纸上细细扑打、反复拍拓,染色着墨,用指尖“触”历史,感受传统“墨影”文化。(光明网记者 熊娇摄/光明图片)
2022年9月14日,河南洛阳老城区洛邑古城,采访团在中渡非遗传承中心体验非遗拓印技艺。宣纸嵌入凹槽后,观众手持拓包细细扑打、反复拍拓,染色着墨。(光明网记者 熊娇摄/光明图片)
2022年9月14日,河南洛阳老城区洛邑古城,讲解员介绍非遗传承人仿制的唐三彩黑釉陶马。三彩黑釉陶马于1972年出土于洛阳关林唐墓,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彩黑釉陶马全身黑色,唯马面、鬃尾和四蹄为白色,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马头低俯作嘶鸣状,身形骏逸、气势恢弘。目前,国内出土的三彩黑釉马仅有两件,另一件珍藏于洛阳博物馆。(光明网记者 熊娇摄/光明图片)
2022年9月14日,河南洛阳老城区,洛邑古城文峰塔广场内,《心画》系列演出之国画水幕电影上演。新潭为介,水幕与炫彩光影融合,“蝴蝶仙子”在水中翩翩起舞。每一道光影在水幕之上都被赋予“灵魂”。(光明网记者 熊娇摄/光明图片)
2022年9月14日,河南洛阳老城区,洛邑古城文峰塔广场内,《心画》系列演出之“嫦娥泛舟”在新潭上精彩呈现。月夜泛舟,潭水照伊人,琵琶琴弦悠远绵长,游客在岸感受国风古韵。(光明网记者 熊娇摄/光明图片)
2022年9月14日,河南洛阳老城区洛邑古城状元桥下,舞者演艺唐风乐曲,脚踏青石,伴鼓挥红袖,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柔情似水。(光明网记者 熊娇摄/光明图片)
2022年9月14日,河南洛阳老城区,洛邑古城文峰塔广场,舞者跃动新潭之畔。水月相映,星光沉浮,舞者带领游客们梦回古城洛邑, 步入国风雅韵诗词画卷。(光明网记者 熊娇摄/光明图片)
来源: 光明图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