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在古代的寓意什么(凤凰于飞从鸟图腾到)
凤凰,象征的是祥瑞和如意,是吉祥和谐的象征。除去这些,你还知道其他有关凤凰的知识吗?
从古至今,凤凰在艺术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在文学艺术上出现地极为频繁。从起源到发展,它的形象一直在更新发展,而它所代表的意义也在不断深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起源与发展吧。
凤凰的起源
凤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在神话传说中,每五百年就要死去一回,就会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且变得更加富有生命力,更加强大,周而复始,这就是“凤凰涅槃”的传说。
龙和凤的形象内涵是完全不同的。龙是威严而又神圣的,只可远观不能亵渎;而凤凰象征吉祥如意,富有亲近感,同时它也象征着爱情。凤凰,是上苍的使臣,集合了天地日月的灵气,
当龙和凤在一起时,就形成了“龙凤呈祥”的场面,庄严的同时也亲近,因此“龙凤呈祥”非常受人们的喜爱,在各大场合中几乎都有它们的身影。
凤凰是从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来的。在距今约7400年前的湖南洪江高庙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白色陶罐,颈部和肩部各印有一只东方神鸟图案,这就是古代凤凰的最早记载。《山海经》和《诗经》中的凤凰
在文学史上,凤凰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
《山海经》中有很多关于凤凰的传说,他们名字各异,对凤凰外貌的描写也不尽相同。
在《西山经》中,“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根据《山海经》的描绘,凤凰全身五彩缤纷,以火红色为主,凤凰位于阴阳之山间,有雌雄之分,雄则为凤,雌则为凰,。
《诗经》中记载:“凤凰于飞,翙其羽,亦集爰止。”与《山海经》里的凤凰相比,凤凰的形态没有多大改变,但是它成为了如意与祥瑞的象征。
古诗中的凤凰形象自秦汉以来,“龙”慢慢成为了专属于帝王的象征,在唐以前,人们是不敢以凤喻人的,能够被喻为凤的只有帝王、圣人或是有突出成就的人,而被喻为凤凰的女性更是屈指可数。然而从唐朝以来,后宫的妃嫔们皆以凤自称,凤凰形象整体被“雌”化。
慢慢的,对凤凰的限制渐渐消失。比如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就有“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描写,还有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等等。 在这些诗句中,凤凰代表的不仅仅是如意祥瑞,更多的是描写了诗人内心的感想,诗人用凤凰表达了自己的才华渴望被发现、渴望被重用的希冀。
古代图腾中的凤凰形象在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艰难地生存,因此对自然界充满着憧憬,同时也畏惧自然,对自然抱有恐惧,于是,人们就开始崇拜超自然的力量,这便是产生图腾的社会原因。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发展中,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独特的图案。最早把凤凰形象应用在图腾的是东夷部落,它与黄帝部落处于同一时期,并且参与了与蚩尤部落的大战。在当时,东夷部落用凤凰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黄帝部落用龙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这为之后龙和凤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埋下了伏笔。
凤凰也是我国某些少数民族的图腾,凤凰形象不仅增强了图腾的认同感,而且增强了民族幸福力和凝聚力,凤凰和谐幸福的精神对人们的鼓舞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表达了少数民族对吉祥如意的幸福生活的期待。
在我国,历朝历代的人都喜欢用凤凰传递吉祥、美好寓意,在器皿、丝织、建筑、绘画等方面,广泛地运用了以凤凰为主题的图案,凤凰也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抹色彩。
现代文学中的凤凰形象现代文学中最为人知的凤凰形象,要数郭沫若的《凤凰涅磐》。《凤凰涅槃》是郭沫若以凤凰的传说为题材,他把祖国比作了凤凰,把凤凰的传说进行了新的定义:凤凰的形象唯美且高尚。在郭沫若看来,凤凰是人间的传递幸福的使者,每隔五百年,就要投身于熊熊燃烧的烈火中,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人世间的太平,然后自己也能在烈火中获得新的生命。可以说,《凤凰涅槃》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宣言,它郑重地宣告中华民族在“死灰中更生”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凤凰这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郭沫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突飞猛进的时代精神。通过凤凰借香木自焚从烈焰中重生的故事,也表达了渴望抛弃旧传统观念、解放新思想、促进个性解放的愿望,表达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精神。凤凰是人民觉醒的象征,也是众多爱国诗人的象征,凤凰的重生就是中国的新生,凤凰的形象代表了人民的觉醒,凤凰的形象被赋予了新的寓意,也代表了时代的诉求与国家的希望。
结论凤凰形象自新石器时代诞生之日起,饱经历史沧桑,纵贯中华文明,如今凤凰已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代表着祥瑞、希望和如意,从古至今,变的只是它的名字,不变的是它所蕴含的感情与意义。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发展,采取“扬弃”的态度,让其顺应现代社会的变化,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进步,让凤凰形象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这是我们的需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在未来,凤凰还会进行着不断的演变,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宋词赏析[M].中华书局2008.
[2]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美)图像学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11
[4](法)著中国文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