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回家包饺子 冬至来碗饺子

今天我们来聊聊冬至和饺子。

冬至,在民间很多地方又叫“小年”,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选自《中华传统糕点图鉴》,图片为“有食间”工作室出品,对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疙JD、TB等平台购买)

冬至回家包饺子 冬至来碗饺子(1)

从自然气相而言,冬至日是中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一规律,并认为冬至为一年中阳气最弱的一天。

“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在民间,每到冬至便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到了“三九”就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当数到 “九九”(九九八十一天),已是春深日暖时,该春耕了。

民谚“冬大如年”,说的是自古民间就将四时八节之一的冬至,视为冬季需要隆重庆贺的大节日。

冬至回家包饺子 冬至来碗饺子(2)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描述了在汉代到了冬至这一天,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官方例行放假,大家相互“拜冬”的现象。也因为到了冬至这一天阳气利空出尽,掉头回升,古人因此认为冬至是大节;加之冬至一到,天气渐冷,新年将近,官民进入休养生息状态,外出的游子也赶着在这一天归家,更加重了冬至大如年的氛围。

《后汉书》中“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说的就是当时这一现象。

冬至盛行始于唐

冬至在唐时期盛行于全国。到了宋朝,民间将祭祀祖先和神灵也纳入到冬至这一天;到了明、清两代,官方尤为重视冬至,皇帝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祭天大典,因此民间也就有了冬至祭祖、宴饮等的习俗,至今这些习俗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保留着。

冬至回家包饺子 冬至来碗饺子(3)

在饮食上,吃饺子是冬至最广为认知的习俗,特别是在北方,一盘五彩饺子是冬至的基础配置。

好吃不过饺子

中国人关于饺子的民谚很多:“好吃不过饺子”、“冬至饺子夏至面”、“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可见自古饺子就在我们国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冬至饺子、过年饺子,初五饺子,这么频繁的饺子习俗,约定俗成地存在于我们的重要日子里,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冬至回家包饺子 冬至来碗饺子(4)

相传饺子是由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首创。不过,作为医圣,张仲景发明饺子主要是药用,其做法是在面皮里包上一些祛寒的药膳食材(羊肉、胡椒等)用来治病,目的在于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这是不是中国人又一种形式的以形补形?

冬至回家包饺子 冬至来碗饺子(5)

跟很多事情一样,在长久的岁月流转中,大家只记住了现象,而忘记了本源,冬至的饺子习惯也是如此。在中国北方,大人们依然会在冬至这一天告诉孩子们:冬至必须捏一捏(指包饺子),全家一起吃,要不耳朵会在接下来的数九寒冬冻掉了;至于为什么,已经很少人知道了。

跟很多传统吃食一样,饺子习俗也是经历了数个朝代的变迁,才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的约定俗成的。

冬至回家包饺子 冬至来碗饺子(6)

从称谓上,在唐朝及之前,按照食用习惯和外形如新月,饺子通常被称作“馄饨”或“月牙馄饨”、“偃月形馄饨”等。

“饺子”的谐音“角子”,在宋朝开始出现。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等。也是在这个时期,饺子向北传入蒙古,并跟随元代忽必烈的蒙古帝国的铁骑传入俄罗斯、哈萨克斯等西亚、南亚各国,并形成了当地的饺子变种,至今犹存。

冬至回家包饺子 冬至来碗饺子(7)

在明代万历年间,饺子成为过年的御用食物。《酌中志》明确记载,明代宫廷“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

到了,清朝时期“饺子”称谓和习俗已经跟今天已相差无几。过年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无论贫富贵贱,举国上下,家家户户都要吃上一盘饺子。同样的饺子,当然富有富的繁杂,穷有穷的讲究,不过共同庆祝喜庆团圆,也期待吉祥如意的心情普天之下并无二致。

冬至回家包饺子 冬至来碗饺子(8)

既然饺子作为重要节日冬至、春节等时年节里官民饭桌上的标配,老祖宗们对饺子注入各种馅料和包制手法上的创造也就顺理成章了。

传统的做法,饺子是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在制作方法上,高手在民间,馅料之外,饺子的各种造型,再次展示了中国人高超的面艺技巧:鱼形饺、元宝饺、月牙饺、钱包饺、小锁饺……

冬至回家包饺子 冬至来碗饺子(9)

总之不管什么形状,也不管身在哪里,对所有中国人而言,在寒冷的冬天,煮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一口咬下去,瞬间治愈了冬日的困乏。

所以,请你今天务必记得要吃顿饺子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