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相机怎么用(摄影小白的街拍初体验)
从 1914 年第一台徕卡相机发明至今,历史上无数经典的瞬间都是由 Leica 所记录:
1936 年西班牙内战,一名爬出战壕的士兵被子弹命中头部。
同年,在时代广场,一位水手搂住一位素不相识的护士接吻庆祝胜利。
德语中的 Leica 其实是由两个单词的前缀组成,Leitz——意为「恩斯特·莱茨光学工厂」、Camera——意为「相机」。
Leitz Camera = Leica,意为「Leitz 公司的相机」
虽然名字并没有什么深意,但就是这样一个品牌,在这一百年来,一直见证着历史,用影像书写着传奇。
对于我这样一个街拍小白来说,拥有一台徕卡,一支 35,好像就离我的大师梦又更近了一点。
在我的理解中,徕卡一直都是街头摄影的代表,也是相机制造工艺的巅峰。从胶片一直到如今的数码时代,徕卡在我心中一直都是摄影界最为特别的存在。
不过,从来都没用过徕卡的我,此时心中不免也有诸多疑问:
- 为什么徕卡是摄影师心中挥之不去的经典?
- 旁轴相机又为什么如此令人着迷?
- 为什么很多大师的作品都是用 35mm 焦段来拍摄的?
这些问题或许一时半会儿很难得到解答,于是,我们拿上了 Leica M11 出去试着扫街看看,是不是会在拍摄的过程中就能寻找到答案。
刚开始用的时候,Leica M11 确实很难让我适应,用惯了微单,旁轴的光学取景不能所见即所得,低机位拍摄时,屏幕也不能翻转。
不过这些相比手动对焦来说也不算太难接受,让我感到最难的是手动对焦,我拍下一张照片的过程从:
取景—调整参数-对焦-成像
变成了取景-调整参数-估计距离-手动对焦-观察双影重合(或者观察屏幕红色峰值)-成像-检查是否虚焦
全部手动在带来更满足的掌控感的同时,也让我这个新手头痛不已。
大光圈下的一点点失焦在成像中都会变得极为明显,小光圈下的峰值对焦又满屏都是红色,想要精准合焦,真的难,一不小心就会拍到这种根本不知道到底对焦到哪里的照片。
不过,在慢慢熟悉一段时间后,我就逐渐开始领会到了 Leica M11 这种只能手动对焦的相机的正确使用方式:
在拍摄前要先判断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先按镜头上的距离刻度拧到对应的位置,之后再将相机举到眼前,透过取景器的黄斑对焦来进行更精准的调整。
除对焦之外的摄影三大要素也都有着最为直观简单的操作方式——直接在相机上拧,快门——旋转调节,光圈——直接在镜头上旋转,iso——从机身左侧拔出之后旋转,颇有一种胶片相机时代手动回卷的感觉。
当然,为了效率,也可以旋转到自动,让相机程序来判断曝光,只需要调节曝光补偿就好。
在熟练之后,我还是用它拍到了几张自己满意的画面。
这张,天窗上画的鹰。抬头向上看的时候,还真有一种透过天窗看到天上的雄鹰翱翔的感受。
这张,阳光透过岸边的芦苇,很有自然的气息。
这张,路过行人的影子。
还有这些,回眸的孩子
坐在公园长椅上的老者
咖啡店店员
墙上、地上的一些影子……
又或者只是路边的几辆自行车
一家星巴克
几个消防栓
茶餐厅的厨房……
我知道我这些照片只是新手的习作,即便使用徕卡也距离大师还有很远的距离。
不过,这些画面也确实都是我想在街头记录下来的瞬间。我看到,我来过,我想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可能这就是所谓街头摄影的初心。
而时隔四年才换代,徕卡 M11 到底升级了哪里呢?
最显著的升级可能就是传感器来到了 6000W 像素,本就很高的解析力又变得更高。而且用户可选择以 DNG 和 JPEG 两种格式,6000W、3600W 或 1800W 像素,多像素合一模式下可以得到更高的动态范围。
众所周知,徕卡的镜头群,每一支都很锐,完全不用担心能否喂饱这块新的传感器。更高的像素也带来了更大的裁切空间,二次构图也变得更加方便。
在其他地方徕卡 M11 也有变得更加好用,多了 Type-C 接口,支持 5GHz Wi-Fi 传输,改用弹出式电池设计,
作为最正统的徕卡 M 系列,M11 还在坚持那些徕卡一直所坚持的。
回到之前的那几个问题,我来试着给出自己的一点理解:
旁轴取景虽然与镜头之间会有视差,但是旁轴的视野也会更为宽广,能够看到画面之外,这在街拍中十分重要,我可以预判到下一秒画面中会出现什么,从而有预谋地捕捉那个决定性的瞬间。
而无法所见即所得,这件事对于摄影而言,反而会给我带来无尽的惊喜,可能这就是旁轴的浪漫吧。
这张小孩哭着跑开的画面,就是通过这样的预判所得到的(虽然虚焦了)。
当然,在机身的屏幕是能看到实时的曝光,不过相对而言也就失去了旁轴的乐趣。
而 35mm 这个焦段其实很难驾驭,它的视角并不夸张,也比较接近人眼,所以相对而言很难出彩,没有好的构图就会很难突出画面的主体。
但这也正是人文摄影、纪实摄影所需要的,能收进来更多其他的画面,对于表现画面来说能够更好地交代环境,也让照片的故事性更强。
至于为何徕卡是挥之不去的经典,我想,徕卡早已经从相机品牌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很多人提到相机的第一印象,脑中浮现的画面可能就是徕卡。
而且这种与摄影强绑定的关系也深入人心到——手机厂商为了宣传拍照,要拉上徕卡来背书,摄影 App 中也有徕卡的德味儿滤镜,就连相机的周边模型,很多也做成了徕卡的样子。
徕卡并不是第一个将相机小型化的厂商,但是,在那个主流相机都还是个大木头箱子的时代,全金属制造,能够随身携带的徕卡,无疑是记录那些经典瞬间的最佳选择。
毕竟,能带出去的相机才是好相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为什么徕卡如此经典?不是历史选择了徕卡,而是徕卡成就了传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