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前在等谁(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前在等谁(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战国时卫人。曾为燕太子丹谋刺秦王嬴政,不成,被杀。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也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而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荆轲刺秦前在等谁(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战争频仍,征伐不已,世不安宁,民不聊生。朝为公卿,暮填沟壑为寻常事,人人都生活在时刻可能横死的恐怖里,所以人们的行为举止都异于常时,而刺客的行为更异于常人。田光,樊于期等的自刎,除了有古人重声名轻性命的豪侠之气外,也和那时变异的环境里特殊的人性有关。刺秦还没有开始,已经死了很多人,举国都笼罩在死亡的恐怖里,作为主要角色的荆轲其心理压力更非常人所能承受,其行为的乖戾也就不难理解了。

荆轲刺秦前在等谁(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

在中国历史上,刺客往往如彗星,虽一掠而过,但耀眼的光芒能给人以巨大的震撼。他们以匹夫之躯近强势者,百步之内血溅。其刺杀的对象必在重重保护之下,轻易不得近身,而刺杀此种人物,往往势如骑虎,知其必死而为之的。倘如后来小说传奇中武功盖世之侠客,千里之外取人首级,轻松而无任何危险性,也就谈不上刺客所为了。

荆轲刺秦前在等谁(壮士一去兮不复还)(4)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