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精读(一起读资治通鉴)

1.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读者以为:一、楚怀王不仅和齐国断交,还无缘无故辱骂齐王,彻底和齐国站在了对立面。既然事情已经如此,索性就只能得罪齐国到底,讨好秦国,避免齐、秦两国同时进攻楚国。可恰恰楚怀王选择的都是最坏的决定,主动发兵攻打秦国。秦国既然敢于戏耍楚国,说明充分做好了和楚国决裂并发动战争的准备,而楚国是临时决定发动战争的,从兵员动员、后勤补给、军械供应都是需要一整套流程来应对的,秦国是充分准备应战,楚国是临时发动战争,战争的天平会倒向哪一方,一目了然。二、治理一个国家,特别是事关国家存亡的战争,不能凭意气做决定。楚怀王是受了张仪的戏耍,可那也是自己心甘情愿地钻进张仪设置的圈套,亏了就是亏了,记在心里。君主的决定,需要以国家大局为重,而非受个人情绪所左右。楚怀王需要最先解决好同时面对秦、齐两大国战争的危机,先将错就错向秦国示好,积极备战秦国和齐国的进攻,同时派遣使臣尽可能换取齐国对事态的平息,争取维持原来的均衡态势。至于张仪,楚怀王是大国的君主,张仪就是一弄臣,有的是机会将其大卸八块、五马分尸。

资治通鉴精读(一起读资治通鉴)(1)

2.公元前312年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及以下的列侯、执圭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读者以为:一、国家与人一样,得势的时候不缺乏锦上添花之人,失势的时候同样不缺乏落井下石之人,所以,得势的时候往往路越走越宽、事业越做越顺;而失势的时候是路越走越窄、事业越做越差。秦楚之战分丹阳之战和蓝田之战。丹阳之战,楚军惨败,八万将士被杀,主将为首的高级军官悉数被俘,汉中郡被占。从军事战略上,秦国处于居高临下完全主动的地形,楚国直至灭亡一直处于被动局面。丹阳之战后,楚怀王孤注一掷,发动全国所有兵力再次攻秦。但楚国的军事冒险取得短暂成功,攻到了距离秦国都城咸阳仅百里的蓝田,是为蓝田之战。但韩、魏趁着楚国国内空虚,从楚国北面进攻,楚国腹背受敌,只能退兵割让城池向秦国求和。二、楚怀王的率性而为将楚国带至十分危险的境地,倾尽全国兵力孤注一掷进攻秦国的同时,应到拾起合纵的策略,做其他五国的思想工作。此次攻秦不同于此前,此前五国伐秦是缺乏统一指挥,各方心怀鬼胎,无法同仇敌忾。而此次是楚国举全国之力攻秦,好比开路先锋,最难打的战,楚国来,最先死的人,楚国来。这种前提下,动员各国特别是赵魏韩三家与秦国接壤的国家,趁着秦国防御楚国进攻的时候,各方独自发兵攻秦,独自占领秦国国土,也进一步削弱秦国的防御力量,大家各取所需。这种合纵的联盟,无论组织难度还是联盟的可靠性,应该都是高于此前的五国合纵。

资治通鉴精读(一起读资治通鉴)(2)

3.燕国贵族共同推举太子姬平为燕昭王。昭王是在燕国被齐国攻破后即位的,他凭吊死者,探访贫孤,与百姓同甘共苦。自己纡尊降贵,用重金来招募人才。他问郭隗:“齐国乘我们的内乱而攻破燕国,我深知燕国国小力少,不足以报仇。然而招揽贤士与他们共商国是,以雪先王的耻辱,始终是我的愿望。先生您如果见到合适人才,我一定亲自服侍他。”郭隗说:“古时候有个君主派一个负责洒扫的涓人用千金去购求千里马,那个人找到一匹已死的千里马,用五百金买下马头带回。君主大怒,涓人解释说:‘死马您还买,何况活的呢!天下人知道了,好马就会送上来的。’不到一年,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现在大王您打算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比我贤良的人,都会不远千里前来的。”于是燕昭王为郭隗翻建府第,尊他为老师。各地的贤士果然争相来到燕国:乐毅从魏国来,剧辛从赵国来。昭王奉乐毅为亚卿高位,委托以国家大事。

读者以为:一、燕昭王是太子平还是公子职一直是史学争论的疑点。《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这段叙述则燕昭王是太子平,司马光也采信这个结论。而同样是《史记》,《史记六国年表》:君哙及太子、相子之皆死。《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十一年,王召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这两段叙述结合起来则是:太子平已死,赵武灵王护送公子职即位,是为燕昭王。当代著名战国史的史学家杨宽则采信燕昭王为公子职。二、燕昭王为了招揽人才筑立黄金台,台上摆有黄金而得名。许诺用高官厚禄来招揽可以使伤痕累累的燕国振兴强国的人才。后来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便是指这黄金台。人才是需要尊重,需要物质条件才能吸引的。乐毅的到来,将孱弱的燕国推向其历史的巅峰,燕昭王与乐毅也传位千古君臣佳话。

资治通鉴精读(一起读资治通鉴)(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