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产酱板鸭(云南美食文化云南特产中最好的)

鸭,又名家凫,别称“扁嘴娘”,有家鸭、野鸭两种,一般指家鸭,是我国农村普遍饲养的主要家禽之一。鸭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不仅是百姓家庭餐桌上的荤食佳肴,而且还可以入药用于清补祛病。鸭肉味甘、咸,性寒,入脾、胃、肺、肾经,具有滋阴养胃、清肺补血、利水消肿之功效。本文给大家介绍云南特产中,最好的“三只鸭”的美食文化。


第一只鸭:云南麻鸭

云南麻鸭饲养历史悠久,在唐代史书和清代文献中均有相关记录。在1989年时被《中国家禽品种志》所收录。云南麻鸭原产于云南省晋宁县,中心产区为昆明市、玉溪、曲靖等地。

云南麻鸭属中型蛋肉兼用型品种。公鸭头和颈上部羽毛绿色带有光泽,颈下部有白色羽环。母鸭江褐色,部分瓦灰色。羽色分黄麻黑麻两种,黄麻色羽占多数,有少数白羽和花羽个体。

云南特产酱板鸭(云南美食文化云南特产中最好的)(1)

云南麻鸭

麻鸭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比较丰富,对于缺铁性引起的贫血有很好的调理功效。平常适量食用麻鸭肉,还可以促进体内钙质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症,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抗病能力。云南麻鸭是制作宜良烤鸭昆阳卤鸭、小刀鸭的首选食材。

宜良烤鸭是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经典的地方传统名肴,其起源于明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肥瘦相宜,皮酥脆,内香嫩,光亮油润,色泽红艳,清香离骨的特点,地方风味显著。宜良烤鸭不见明火,烤制前先将松毛结成的草绳放入炉内,点燃后烧尽,将火熄灭,然后将鸭子放在炉中铁罩上,关上炉门,全凭炉内炭火和烧热的炉壁焖烤而成。

云南特产酱板鸭(云南美食文化云南特产中最好的)(2)

宜良烤鸭

小刀鸭滇系名菜。鸭子采用云南特有的品种小麻鸭,只有约一斤半,故因此得名“小刀鸭”。小刀鸭焦黄的皮色透着浓香,小小的鸭身只有人的拳头大小,配上长长的细脖子和鸭头,就像一柄长把青铜小刀。

云南特产酱板鸭(云南美食文化云南特产中最好的)(3)

小刀鸭

昆阳卤鸭是晋宁县著名特产,配以中草药等秘方,醇厚隽永,是集各种卤肉制品之大成作。已被列入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昆阳卤鸭是伟大的航海家、晋宁人郑和汲取南京盐水鸭制作工艺而独创的特色美味。

云南特产酱板鸭(云南美食文化云南特产中最好的)(4)

昆阳卤鸭

第二只鸭:文山番鸭

文山番鸭,又名旱鸭子,属肉用型品种。主产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该鸭种是外来品种,在文山至少有50年的历史。该品种引入后,经当地群众的驯化、培育,形成了遗传稳定、适宜于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地方品种。

文山番鸭体呈舟形头大而长;颈稍长。喙宽而长,鲜红色,喙基部有红色肉瘤。眼睑无毛。虹彩黑色或灰黑色。羽毛杂色,油绿色、白色或黑色,颈羽似鱼鳞状。文山番鸭具有肌肉较多,肉质香嫩,可以下水,也能旱养,食性杂,抗病力强,宜放牧饲养等特点。

云南特产酱板鸭(云南美食文化云南特产中最好的)(5)

文山番鸭

鸭肉中的脂肪酸熔点低,易于消化。所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较其他肉类多,能有效抵抗脚气病,神经炎和多种炎症,还能抗衰老。鸭肉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烟酸,它是构成人体内两种重要辅酶的成分之一。文山番鸭一般用于煲汤或焖煮。煲汤时也可以加入文山三七和花蛤,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花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再加上文山番鸭的低脂肪,养生又美味,是秋日进补的佳品。

云南特产酱板鸭(云南美食文化云南特产中最好的)(6)

三七番鸭汤

第三只鸭:建水黄褐鸭

建水黄褐鸭是鸭农在20世纪70年代初,从当地麻鸭中选育出来的一个县域性特色家禽品种。云南省建水县境内14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分布,中心主产区为临安镇、南庄镇、西庄镇、面甸镇、曲江镇等坝区乡镇。

体躯呈长方形,羽毛紧密。产蛋量较高,蛋品质好,蛋大且均匀,肉质细嫩、鲜香,耐粗饲,觅食能力强等特点,能适应各种放牧环境,在坝区、半山区、山区都可以饲养。但该品种鸭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云南特产酱板鸭(云南美食文化云南特产中最好的)(7)

建水黄褐鸭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比较丰富,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较其他肉类多。鸭肉肥少瘦多,适用于炒、爆、炖煮和烤制等技法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曲江烤鸭,曲江烤鸭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过百年的技艺沉淀,这儿的烤鸭肥瘦相宜,皮酥脆,肉香嫩,光亮油润,色泽红艳,清香离骨

曲江烤鸭用当地的黄褐鸭为食材,烤制曲江烤鸭的炉子很特别,上小下大,呈圆形,用土坯砌成。烤炉上面一个口,下面也有一个口,烤时先用点燃的大量松针,把炉子烧红,然后再把鸭子挂进去,在高温的炉内,脂肪化开,香味渗透鸭肉。食用时,配上用精盐、鸡精、辣椒面、花椒面、胡椒面,以及烤鸭时滴下的油汁调成的蘸料,麻辣鲜香。

云南特产酱板鸭(云南美食文化云南特产中最好的)(8)

曲江烤鸭


谢谢大家品读。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营养美食及美食文化。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