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溪山叠翠图完整版(一稿多本的唐寅灌木丛篁图)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寅工书画诗文,山水、人物皆精。其打破门户之见,对南北画派、南宋院体及元代文人山水画兼收并蓄。在绘画上,他初师沈周,上承李成、李唐以及赵孟、王蒙诸家,广泛学习宋元名家技法。由于唐伯虎天资出众,风流潇洒,加之画名卓著,以“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而名动天下。他的作品笔力健举,潇洒而秀逸,清雅而超然,在沈、文风格笼罩的明代画坛自出新意,在“明四家”中声名尤著。

枯木竹石画源流

在唐寅传世真迹中有几幅枯木竹石题材画,艺术价值极高。唐寅的枯木竹石画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人士大夫赋予的儒家贞固、坚韧的精神气节,另一方面以物喻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牛马风尘的境遇。(车旭东.唐寅书画鉴定研究[D].南京大学,2018)苏轼曾言:“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苏轼,孔凡礼注解.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6)唐寅这类题材的诗文书画,与苏、文所倡导的相同,注重文化底蕴和人格精神的文人意气一脉相承。

画界中这种表现叶落后枯木的高手,早在唐五代时期就有毕宏、韦堰、关仝等。北宋沈括的《图画歌》中有“枯木关仝最难比”的说法。五代宋初荆浩、李成将松石独立出来,形成独立的寒林枯木画。宋代苏东坡、文同以后,文人画家常用枯木竹石,以寄托胸中逸气。(唐小伟.“枯木竹石”题材的历史[D].中国美术学院,2010)苏、文枯木竹石传统影响了元代赵孟、李衍、柯九思、吴镇、倪瓒等一大批文人画家。到明代有王绂、夏翅、程嘉燧承其余绪。明代除文徵明外,唐寅继承苏轼、文同枯木竹石以理询形,理当形真的传统,又临学元人笔意,堪称中流抵柱。

唐寅溪山叠翠图完整版(一稿多本的唐寅灌木丛篁图)(1)

唐寅《灌木丛篠图轴》 苏州博物馆藏

相同内涵的图重复创作,并不鲜见。一般是内容、构图相近,但是笔法和时间不同。例如在上海、四川两地收藏有唐寅的《虚阁晚凉图》同名画作。唐寅存世的枯木竹石图中有几幅十分相近,应是一稿多本。本文试论述其中的四幅:其一是苏州博物馆藏《灌木丛篠图轴》,简称“苏博本”。其二是2020年由西泠印社拍卖的《灌木丛篁图》,简称“拍卖本”。其三是南京博物院藏的《古木幽篁图轴》,简称“南博本”。其四是烟台市博物馆藏《灌木丛篁图》,简称“烟台本”。此外,还有谢稚柳鉴题的《溪竹风柯图》(藏地不详)和波士顿博物馆藏的《寒木竹石图双轴》等也属于同一稿本。本文选择其中几幅为例,探究唐寅枯木竹石画的艺术特点,溯源其背后曲折的流散故事。

唐寅的枯木竹石画

《灌木丛篠图轴》内纵109.4厘米,横58.9厘米。外纵250厘米、横89厘米。水墨绢本,现为设色立轴。斜坡之上,奇石矗立;其侧枯木映带,萧瑟而扶疏,点缀丛竹、藤萝之属。图中枯树以浓墨勾勒树干,线条起伏跌宕,曲尽变化,表现出枯树粗糙、嶙峋、盘旋之状。老树蛇枝,树叶飘零。树身干长枝短,枝梢鹿角枝、雀爪枝兼有,细腻繁复,却不失生动自然,极具张力。枯木底部露根法将古树绘制得更加苍劲,筋骨毕现。“木叶落,长年悲”的萧杀之感袭来。

画面核心为一峰屹立的湖石。奇石转折挺劲、明暗有序,用骷髅皴法刻画出湖石的穴窍玲珑,展现出明代奇峭审美的新风尚。正如美学家宗白华说的“石头有两次生命,一次是物质生命,万年沉积诞生于地球之表,苍古而悠久;一次是艺术生命,被人拾取欣赏于心神之间,清奇于当下。前者属造物之功,后者乃人文之趣”。命名中的“篠”(xiǎo)多指比较细的竹子,“丛篠”的意思是茂密的小竹林。数株墨竹以“个”字、“介”字形状撇成,(车旭东.唐寅文人风格的山水画考[D].南京大学,2014)下笔劲利,一节一叶皆合乎法度,自然真实。偏冷瘦怪的太湖石后几杆弯曲细竹,枝繁叶密,宛若在寒风中摇摆,静中有动。丰富的笔墨既描绘出晚秋初冬的寂寥景色,也画出了唐寅的沧桑人生。盘根、奇石、山竹之间层层叠压,让画面极富纵深的空间感,层次深远,平中见奇。全画潇洒磊落,野趣逸然,枯木挺劲,气势宏伟。

此画近景笔墨粗重,远景淡细。湖石笔墨精到,既有北派山水的峻拔气势,又具文人画秀润空灵的韵致。皴法上,湖石用侧锋斧劈及拖泥带水皴,连皴带擦,浓淡、干湿并用,描绘出湿润沃疏的质感。总之,画风沉淀且收敛,行笔温润秀雅,据此可推断《灌木丛篠图轴》应是唐寅晚年佳作。

唐寅溪山叠翠图完整版(一稿多本的唐寅灌木丛篁图)(2)

唐寅《灌木丛篁图》 西泠印社2020年春季拍卖会拍品

此幅《灌木丛篁图》为水墨绢本,纵118.5厘米,横60厘米。画中灌木一丛,枯蔓数缕,一水细带,蜿蜒向远,隐入雾色中若隐若现的竹林。近处浓墨绘就的清湾浅滩,斜坡傍水,坡石斜立,远处淡墨绘就的丛竹略带薄雾。枯蔓兰竹,让整个画面清隽而稍带荒寒之气,描绘出岁末冬时的一派萧索景象。水口处墨色极淡,加上温润的渲染,显得雾气氤氲。浓淡之间,空间感跃然纸上,如同明代书画收藏家张丑所说:“唐寅画竹丛,颇似生成者。原非笔有神,盖是心自野。”(张丑.真迹日录[M].中国书店,2018)萧寂嶙峋的枯木与潺潺的溪水形成对比,静中有动、生机盎然。用笔上,小斧劈皴写石,笔墨方折挺劲而不刻露,竹木用笔兼及宋元之法,追求写实而富于变化。丛构图上看,画面层次深远,但是显然画面并不完整。

画的右上方还题有唐寅的行书五言《咏怀诗》一首:“灌木寒气集,丛篁静色深。冰霜岁聿暮,方昭君子心。射干蔽豫章,慨惜自古今。嶰谷失黄钟,大雅变正音。为子酌大斗,为我调鸣琴。仰偃草木间,世道随浮沉。”(唐寅.六如居士集[M].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既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况味的不平愤懑,也有在困境中自我勉励的豁达心境。从画面用笔结构看应该是唐伯虎晚年作品。题字结体,纯用硬笔中峰,沉着痛快,迅捷劲健,有赵孟和李北海的影子。后有行书款署“苏台唐寅画并题”,钤“唐伯虎”“南京解元”“梦墨亭”三方朱文篆书印章。其中“南京解元”以自身科举经历,来诉说胸中的不满与无奈。此外还有许源来的鉴藏印“源来心赏”。吴湖帆(1894—1968)题裱边:明唐子畏灌木丛篁图真迹。丙子(1936)六月乡后学吴湖帆拜题。钤印:吴湖帆。

《古木幽篁图轴》为绢本水墨,纵146厘米,横148.2厘米。此图也是以枯木竹石为题材。画面近处枯树两三株高低偃仰,其旁篁竹耸翠,溪流宛转,远山隐隐起伏。枯木劲如屈铁,立干苍迈,出枝繁密,有李成、郭熙“蟹爪枝”画法的遗意。竹丛则以小写意笔法勾出,墨色层次丰富,画风清新淡雅。近处坡石多以方笔线皴,远山参用斧劈皴。水纹用曲线勾画,远处的沙渚以淡墨染就。作者以北派技法表现江南山水,格调高古,意境幽深,风格刚劲典雅,工谨淋漓。画上自题:“古木幽篁,苏台唐寅写。”诗堂有吴湖帆题签:“唐子畏古木幽篁真迹,乡后学吴湖帆鉴题。”这幅作品,既有趋向平淡天真的自然之趣,又不乏成熟老辣。

残卷之谜

烟台市博物馆也藏有一幅完整横方幅的唐寅《灌木丛篁图》。纵116厘米,横175厘米。绢本设色,疑似摹本。图作枯木几株,新草玉立,山石萧寂,水流潺潺。

《灌木丛篁图》最早著录于明李日华所著《味水轩日记》万历三十八年(1610)闰三月二十二日条曰:“歙人程生携示唐伯虎古柏疏篁横幅,高五尺阔六尺有奇,淡韵可爱……”“烟台本”画面十分完整,尺幅与记载相近。应该是徐邦达当年见到的一幅完整的旧临本。据此我们推测“苏博本”和“拍卖本”很有可能是一幅割裂拆分后的残本。后者遭割裂的原因有可能是在南方受潮霉烂。(唐伯虎稀世真迹《灌木丛篁图》亮相匡时春拍[J].艺术市场,2010(05):56-57)有款识而割出亦能单独成件即为拍卖本,另一半故而成为不著一字的苏博本。中间约10厘米的一条则不成结构遂弃之。这样将大尺幅或长卷裁割分散是古已有之的作伪方式之一,即曰“拆”。一幅分成若干幅,能获利更多,而有的又结合临摹、补配等手段,更能鱼目混珠。前文提到的藏地不详的《溪竹风柯图》也存在左右被裁割的现象,但无作者款识印记;波士顿博物馆藏的《寒木竹石图双轴》也是一分为二。苏博本与拍卖本极有可能是“割裂分散”的典型案例,但其中原委,需要做进一步判别。

荣宝斋2014秋季拍卖会上有一幅陈少梅于1944年绘制的《仿唐六如灌木丛篁图》。看画面构图应是仿上文所述的“拍卖本”。1937年,拍卖本曾在第二次全国美展上展出。

唐寅溪山叠翠图完整版(一稿多本的唐寅灌木丛篁图)(3)

“苏博本”与“拍卖本”复原想象图

一稿多本流变

本文涉及的唐寅两幅全本、两幅半本枯木竹石图确为一稿多本,流传也是扑朔迷离,真伪难辨。首先苏博本应为真迹。徐邦达曾在《五谈古书画鉴别》一文中谈到半幅“无款题印记”(苏博本)的画。他认为其来自民国年间收藏大家庞元济的庞虚斋。庞元济,字莱臣,号虚斋,浙江吴兴南浔人。庞元济毕生从事实业和收藏事业,耗费一生的精力和财力收藏古代绘画艺术珍品,数量之多、质量之优,冠盖东南,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古代书画只要有庞虚斋的鉴定印章,大家就可认定是真品,足见其收藏之精。新中国成立之后由其孙庞增和捐赠与苏州博物馆(60年代时为苏南文管会),起名《灌木丛篠图轴》,并作为唐寅名作收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和各种唐寅研究文集、图册之中。庞氏在其《虚斋名画录》自序中讲到“潜心考索”“宁慎勿滥”,这种严谨的收藏态度可侧面判定此画为真迹无疑。

其次,拍卖本也应为真迹。首先从画风看,子畏画异军突起于吴门诸家,与文、沈相较,风骨有别,盖其主要取法于南宋院人之体范。其次从画面用笔结构看,应是子畏晚年风格。题字结体,纯用硬笔中峰,出孟而兼北海,沉着痛快,迅捷劲健。最后从文字内容看,拍卖本中的题画诗则最早收录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何大成所刻《唐伯虎先生外编》卷一。从吴湖帆1936年在画幅右侧裱边的题款,推测当时此画已经只剩右半部分,而1936年前此画遭受割裂,何人何故已不可考。亦有戏剧家许姬传“唐子畏灌木丛篁图。天泉阁秘笈,思潜题”的签条。其中“思潜”是戏剧家、京剧史论家许姬传的号。天泉阁是许姬传、许源来兄弟共用的斋号。此画还有许源来鉴藏印“源来心赏”。许姬传(1900—1990)长期任中国剧协和梅兰芳剧团秘书,并致力于文物鉴赏和收藏,工书法,亦擅楹联。许姬传与弟许源来(1904—1979,字崇齐),二人皆喜鉴藏,早年游艺沪上,与吴湖帆、张珩、徐邦达、蒋谷孙、王季迁、韩慎先等南北大收藏家多有交往。许姬传一直对许源来呵护提携,故某些藏品多归许源来“天泉阁”名下。此画曾在1937年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上亮相,该图后归无锡华叔和所有,流往海外。近年来,此画曾在北京匡时2010春拍、西泠印社2020年春拍上亮相,有1000.5万元的成交记录。此拍卖本有名家的题签,流传有序,可判定为真迹。南博本、波士顿本从笔力、层次、款识、题签等看均与苏博本、拍卖本无异,故而也应为真迹。

唐寅溪山叠翠图完整版(一稿多本的唐寅灌木丛篁图)(4)

陈少梅《仿唐六如灌木丛篁图》

烟台本应为摹本。从流传上看,烟台本于1963年由掖县文化馆移交烟台市博物馆。据说为掖县(今莱州市)赵家传世藏品。赵家先人赵焕,字文光,是明嘉靖四十四年(1575)进士,万历十四年(1586)南京任右都御使。(闫勇,周霞.烟台市博物馆馆藏精品鉴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08):90-95)一位先人所处时间是唐寅之后并不能成为收藏唐寅真迹有力的证据。从笔法上看,烟台本的墨竹中墨色平淡少变,无法据墨色区分前后层次关系,而撇叶用笔软弱拖沓,无爽劲之气;立起的湖石形体被轮廓线勾勒成为方块状,凹暗处使用径直的斧劈皴和刮铁皴,笔法全用侧锋,不具备唐寅灵活的笔意和变化;树干勾勒纤柔,特别是枝梢处不如唐寅飞快行笔所作出富余弹性的牵丝。烟台本虽是目前所见唐寅此稿唯一的完整横方轴,但无论从书法还是画法上看,都达不到唐寅水准,当为后人临摹的伪作,也应是徐邦达当年所见的临本。(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概论[M].文物出版社,1981:78)

通过几幅极为相似的唐寅枯木山水画的真迹鉴赏和复本甄别,带给我们很多启发。整体看来,唐寅中晚期的作品,特别是枯木竹石一类,均展现出一种刚柔相济、极富韵律又空灵秀润的美感,融合了北方风骨奇峭、气势雄伟与南方幽柔温润的特点。唐寅真迹画面温润明洁,韵味十足,气脉贯通,毫无刻露之嫌,文人画气质十足;运笔劲爽,墨色清逸,气息幽深,不失萧疏苍茫之趣。而其中的摹本水平也较高,真伪只在分毫之间。对于古代艺术品收藏,一是要小心收藏局中局,切勿落入高价泡沫的圈套;另一方面要理性收藏,提高鉴别能力,先练眼,再入市。文/王瑞钢

世界名画欣赏

唐寅溪山叠翠图完整版(一稿多本的唐寅灌木丛篁图)(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